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寒門”、“望族”淺析

“寒門”、“望族”淺析

前壹段,人們談到“寒門無貴子”的問題。先不說議題的對與否,單說“寒門”二字,很多人是有誤解的。另外我們推崇某某人時,愛用“系出名門“、”出身望族”之類。前面說“寒門”,名不副實;後面稱“望族”,有阿諛之嫌,皆不可取。那麽“寒門”和“望族"究竟何意,筆者不揣鄙陋,姑且淺論之。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形成了強大的門閥集團、貴族世家,稱為士族。他們世代簪纓,名望極大,所以又稱名門望族。相對應的是庶族,因為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劣於那些高門士族,又稱“寒門“、“寒族”。

“寒門”,歷史上指的是不太顯貴的庶族,貴族中的中小地主。它是相對於那些高門士族而言的,絕對不是現在說的貧寒之家。我們提到高考時,說的寒門子弟,其實是壹種借指。至於發生誤解,極有可能和元代高明的《琵琶記》中的壹句詞有關:“十年寒窗無人問,壹朝成名天下知”。寒窗加上寒門,以為是家徒四壁、寒風透窗、揭不開鍋的人家,大錯特錯。

望族,特指那些歷史久遠且聲望很高的世家。要麽世代官僚、顯貴;要麽耕讀傳家,人才鼎盛。壹般的書香門第,稱不上望族。如民國三大望族,錢氏,錢學森壹族;陳氏,陳寶箴壹族;馮氏,馮友蘭壹族。有名望,有大貢獻,方評為名門望族,而常說的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卻稱不上望族。

歷史上的士族和庶族有很大的區別:壹是政治上,士族享有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二是經濟上,士族有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三是社會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四是,文化上,崇尚清談,占據高級的文官職位。

士族,他們世代為官,顯赫壹時,甚至數百年。如東晉的王、謝、桓、庾(另壹說王、謝、袁、蕭)。尤其瑯琊王氏,因有扶持之功,把持朝政大權,形成“王與馬***天下”的局面。司馬睿封王氏為“第壹望族”,後人稱之“神州第壹望”。唐詩人劉禹錫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足見兩大豪門名望之高。唐初,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打壓山東豪門(指中原的士族大家),曾修改《士族氏》。李氏雖為皇族,但仍蓋不住當時排名第壹的清河崔氏,李世民很郁悶,發揚皇權,生生把人家崔氏挪到第三位。另外晚唐唐文宗想把公主嫁給山東的豪門世家,結果遭到人家拒絕。都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皇帝的臉也掉地上了,說明當時的豪門實力多麽強大。

且看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名門望族。首先是十大名門望族: 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弘農楊氏、太原王氏、瑯琊王氏、陳郡謝氏、滎陽鄭氏、範陽盧氏、太原溫氏。又稱“五姓七望”,都是綿延數百上千年的家族。有的雖未排上這前十名,但實力驚人。如山西聞喜的裴氏,現在號稱“宰相村”。兩千多年來,出過59位宰相、59位將軍、55位尚書;蘭陵蕭氏,南齊、南梁的創立者,出了21個皇帝,30多位宰相,唐時又出了10多位宰相;另外京兆的韋氏、吳郡的顧氏、陸氏,河南的竇氏等等,都是很有名望的大家族。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中的袁紹,四世三公;曹操的主薄楊修就是弘農楊氏;唐中宗的皇後韋氏,就是來自京兆的韋氏,韋後野心大,差點當第二個武則天。

而庶族,他們雖然有自己的經濟,有的甚至很富有,但由於門閥的關系,沒有進到士族那個圈裏,就只能做小官或士族不願做的武職。他們改變命運的途經有三:科舉登第;和皇族聯姻;大浪淘沙,等著士族衰落。在門閥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把持朝綱,占據重要職位,而下層的中小職位被庶族囊括。但也不是所有的士族就能當大官。大家熟知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其祖父為東晉名將陶侃,本屬於士族,但後來沒落了,所以我們的陶靖節先生,只能做七品縣令,壹生五仕五隱,最終成為“悠然見南山”的”五柳先生“。

庶族,”寒門”的翻身仗是在唐初。有以下因素:壹是李世民、武則天時代有意打壓山東士族,這體現在修改《士族氏》和《姓氏錄》上;二是開科取士,讓有知識、有能力的庶族,寒門子弟有機會魚躍龍門,參加到上層統治與管理上來。這是革命性的,大大提高了庶族的地位,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幾百年的晦氣壹掃而光。三是自然規律,有盛必有衰,高門士族,數百年風化日蝕,已經不復當年風貌,盡多膏粱紈絝子弟,壹無所用。所以自唐宋以後,追求“唯有讀書高”的寒門子弟逐漸占據了朝堂,像歐陽修、範仲淹、王安石、蘇東坡等都是通過考進士走出家鄉,實現了他們“顯父母、揚名聲、光於前、裕於後”的宏大抱負。

古語雲:“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有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史是無情的刷子,也是嚴正的評判官。無論多麽尊貴的血統、多麽不可壹世的家族,如果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最終被歷史的風塵湮沒掉。“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只落得斷壁殘垣、橫生幽草,狐兔之穴,壹任後人唏噓憑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