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孔子——為人之道
做人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做人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做人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
做人知足,知足者常樂也!
二、老子——處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三、莊子——養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
屋寬,不如心寬。
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
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欲望少。
四、孟子——君臣之道
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於禮。
君禮於臣,臣必忠;
臣忠於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五、荀子——學習之道
學習不能滿足於已有成就。
指學習態度要謙虛、專壹。
心要靜,摒棄雜念。
應不斷得到批評並指正,而日有所成。
六、孫子——韜略之道
意指文韜武略,韜略猶如雙刃古劍。
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
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
七、管子——教練之道
教練猶如壹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局限,
同時挖掘對方更多的可能性。
教練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八、韓非子——統馭之道
精誠為道,
運籌為術,
組織為器,
人才為本,
制度為體,
文化為魂。
九、鬼谷子——權謀之道
權謀的合理性取決於權謀的結果,
即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也。
十、大學——修身之道
格物是探究弄清事物的發展之道;
致知是獲取知識;
誠意是以真誠、忠誠之心對待壹切事物;
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
修身實質上是壹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過程。
十壹、易經——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所謂天地之道,也不過是自然法則。
十二、禪宗——死生之道
死生間觀節,細微處品德。
死亦生,生亦死,
死是另壹個生的開始,生亦是另壹個死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