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湘江戰役 故事

湘江戰役 故事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壹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誌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1934年11月中旬,從中央蘇區向西進行戰略轉移的中央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的三道封鎖線,繼續西行,向湘桂邊境前進。蔣介石則拼湊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中央紅軍消滅於湘江以東。湘江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湘江戰役前,根據蔣介石的安排,湘軍劉建緒的第1縱隊,開赴廣西東北部的全州,與廣西第15軍夏威部切取聯系,組成攔截紅軍的正面防線;中央軍吳奇偉的第2縱隊,由薛嶽指揮,沿湘桂公路祁陽、零陵、黃沙河壹線進行側擊,保持機動,防止中央紅軍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中央軍周渾元的第3縱隊、湘軍李雲傑的第4縱隊、湘軍李韞珩的第5縱隊從東面將中央紅軍壓向湘江防線。 1934年11月16日,湘桂軍閥達成堵截中央紅軍的“全州”協議。湘軍劉建緒與桂軍夏威防區的劃分以湘桂邊界的黃沙河為界,桂軍擔任興安、全州、灌陽至黃沙河(不含)壹線的防禦;湘軍擔任衡陽、零陵、東安至黃沙河壹線的防禦。根據協議,桂軍將原屬湘軍的全州防務攬了過去。 隨後,桂第將其所部15個團約三萬人全部部署於桂東北地區,呈南北走向的壹字長蛇陣。長蛇陣的北段,為全(州)灌(陽)興(安)三角及湘桂邊境的清水、高木、永安、雷口四關,由第15軍代軍長夏威負責;長蛇陣的南段為恭城、龍虎關、富川、賀縣帶,由第7軍軍長廖磊負責。北段夏威部包括:第15軍44師、第15軍45師134團、15軍43師、第7軍24師,約10個團。南段廖磊部包括第7軍19師、15軍45師的兩個團,約5個團。這是壹個北重南輕的部署。 11月18日 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廣西賀縣白芒營、恭城龍虎關分別與桂軍交戰。 20日,紅九軍團逼近江華,21日,攻占江華縣城,並派出兩團兵力攻打龍虎關。之後,紅五軍團、紅八軍團和紅九軍團部隊都先後進入江華、永明,威脅廣西富川、賀縣、恭城。白崇禧(李宗仁長駐廣東,當時桂軍的實際指揮官是白崇禧)擔心中央紅軍從富川、賀縣帶進入廣西腹地,又接到王建平從上海發來的密電,說蔣介石采用政學系頭目楊永泰 “壹舉除三害”的毒計,擬將紅軍由龍虎關兩側地區向南壓迫,壹舉除紅軍、廣東、廣西“三害”,遂作出了將部署於全灌興三角地區的夏威部主力南撤的決定。 11月20日晚(壹說為21日晚),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義電告蔣介石,要求將夏威部主力南撤,所留空白由湘軍填補。蔣介石於22日下午17時,下達了準許桂軍南撤的復電,並向何鍵發電,要求何鍵派湘軍南下全州接防。 白崇禧接悉復電後,沒等湘軍接防,即刻下令連夜將在全州、興安、灌陽布防的夏威所部主力撤往恭城(灌陽以南百余公裏),僅在全州留有7軍24師72團的兩營幹訓隊,興安留有壹個團(屬43師),灌陽留有壹個團(44師130團)。 可是,湘軍在接到蔣介石的接防命令後,並沒有即刻南下接防,而是壹再拖延。直至1934年11月27日,湘軍才進入全州縣城,但進入全州後又停止南下。11月22日桂軍南撤至12月1日湘桂軍占領所有湘江渡口,全州以南、興安以北60公裏的湘江門戶洞開達9日之久。這就為紅軍突圍創造了機會。 11月22日,紅壹軍團偵察科長劉忠,率軍團便衣隊和紅五團偵察排,化裝進入全州城,發現桂軍南撤。25日中午,劉忠向率領紅五團駐守湘桂邊境永安關的二師參謀長李棠萼匯報了情況。李棠萼通過電臺向軍團部報告。軍團長林彪又發電報向軍委請示。11月25日17時,軍委下達了《我野戰軍前出至全州、興安西北之黃山地域的作戰部署》的命令。 發現紅軍從全灌興三角地帶西進企圖後,桂軍主力11月26日開始從恭城向北調動,湘軍11月27日進入全州城。11月27日下午,紅壹軍團搶占了全州以南、界首以北的所有湘江渡口。11月28日淩晨,桂軍在新圩向紅三軍團發起進攻,湘江戰役正式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