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的拼音是:yuè、huó 。
越(拼音:yuè、huó ),現代漢語常用字(壹級字),此字最早見於戰國 ,指木星起步的地方(即今錢塘江下遊兩岸地區),本義是經過,引申義為超過、超出 。
形聲字。從走,戉聲。《說文》:“越,度也。”本義是度過、越過、逾越。《楚辭·天問》:“阻窮西征,巖何越焉?”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虎未越泛蘚(籬笆)。”均用本義。引申為經過、超過、越位、墜落、輕捷、清越等義。?
《說文·辵部》:“越,逾也。” 《說文·足部》:“?,輕也。”越、?、?是異部重文,是義符更旁字。 “越”在文獻中多借為國名,即越國,姒姓,子爵,夏少康庶子之後,武王封之會稽,以奉禹祀,戰國中期為楚所滅。
出土古文字材料不從走,作“戉”或“?”, “越”為後起之字,漢人以之代替國名, “越”行而“?”廢。其音讀yuè。“越”亦可借指瑟底的小孔,讀為huó? 。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