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連橫在怎樣的情況下寫成《臺灣通史》的?

連橫在怎樣的情況下寫成《臺灣通史》的?

連橫,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著名的歷史學家,先祖連南夫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連橫著有《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同時也是臺灣著名詩人,被譽為“臺灣文化第壹人”。

1878年,連橫出生於福建龍海的壹個富商之家,為連南夫第二十四世孫。他自幼受到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受父親連永昌的影響尤其喜愛歷史。

連橫幼時在家塾發蒙,連氏祖宅地廣10畝,庭園之間滿植果木花卉;連橫12歲那年,其父因家中人口漸多,於是又擴造了臺南祖居,又買下左鄰壹位官宦別業“宜秋山館”,作為他們兄弟的讀書之地。

連橫曾這樣回憶他幼時的讀書環境:地大可五畝,花木幽邃,饒有泉石之勝。余少時讀書其中,四時鹹宜,於秋為最。宜賞月;宜聽雨;宜掬泉;宜伴竹;宜彈琴;宜讀書;宜詠詩;無往而不宜也……

余時雖稚少,除讀書養花之外,不知有所謂憂患者,熙熙嗥嗥凡五六年。

在這樣幽雅的家園中,連橫本可以無憂無慮地成長。然而當時我國災難深重,復巢之下,安有完卵?外敵襲來,無人可免。連橫18歲時,家難國難接踵而來。他的父親因故鄉淪亡悲憤不已,辭別人世。

臺南陷落不久,日本政府相中城北環境,要在此地建造法院、宿舍,征購了連家祖屋。於是連氏家族被迫別離了已經聚居200余年的故宅流散四方,連橫壹家也遷到城西。

1897年,連橫已長大成人,不能忍受統治者的橫暴,孑然壹身來到大陸,進上海聖約翰大學求學。但不久奉到母令要他回臺完婚。連橫不忍拂逆寡母的意願,只好返家迎娶。

夫人沈璈,出身壹位寄籍臺南的大陸富商家庭,知書識禮,溫順賢惠,善於持家。夫妻情感甚篤,連橫沈浸在婚後的幸福中,壹時不再作遠遊之想。

但是,美滿的家庭生活不能撫平連橫心中的痛楚。臺灣淪喪後,壹群不甘俯首做順民的士人在仿徨苦悶中,經常以詩澆愁,抒發國破家亡之痛和思懷祖國之情。他們結成詩社,互相策勉,彼此唱和,刊行詩集,島上壹時詩風大盛,歷40年而不熄。

這種現象在臺灣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當時我國各省區也是唯壹的。連橫新婚不久,便與10位詩友結成臺灣島上成立的第壹個詩社“浪吟詩社”。

於是,連橫文名日著,1898年,被臺南壹家報紙聘為漢文部主筆,他利用這壹條件,不斷地在報紙上發表壹些精粹的小文章,介紹臺灣各地的山川、古跡、物產、風俗等,喚起人們的鄉土之戀。這也是他報人生涯的開始。

往返於兩岸之間連橫盡管有了壹份安定的、收入不菲的工作,但畢竟是活在異族旗下,於是4年之後的1902年,他再次來到大陸。

不久之後,連橫忽接嶽父在臺去世的訃告,於是不得已又回臺灣。次年,連橫與詩友創立南社。1908年舉家遷徙臺中,隨即加盟臺灣報界的另壹中心“臺灣新聞”。就是從這時起,他開始撰寫壹生中最重要的壹部著作《臺灣通史》。

1912年,35歲的連橫第四次前往大陸,行前以家事囑托沈夫人,做了義無反顧的準備。他取道日本到上海,每日與聚集在那裏的悲歌慷慨之士、翰墨詞林之客往來,抵掌而談天下事,縱筆為文,評論當時得失,意氣軒昂。

1913年春,連橫為參加華僑選舉國會議員來到北京。不久周遊全國各地。他先出居庸關,入張家口,穿大境門,至陰山之麓而返。然後沿京漢路南下,過邯鄲,臨廣武,登大別山禹王宮,升武昌黃鶴樓。順流而下,遊覽沿江各地。

入秋後,更渡黃海,歷遼沈,觀覺羅氏之故墟,尋舊俄之戰跡,最後來到吉林,先後任事於當地兩家報紙。

連橫此次出關,本是為了實現他多年來壹直縈繞夢中的“棄儒酬壯誌,今日有經童”的理想,但關外的風氣同樣不能使他振作,很快他就感到“劍氣簫心壹例消”。

次年春天,連橫上書北京清史館,自請修撰華僑誌,不久接到館長趙爾巽的聘書,再次來到北京。他借機閱讀了清室有關臺灣的全部檔案,這對他編寫《臺灣通史》帶來莫大幫助。

不久,連橫便以老母在堂、少婦在室、馳書促歸為由辭去館職,於1914年冬回到臺灣。

連橫倦遊歸來,再入《臺南新報》。次年,慈母見背。不久,移居臺北。從此他便專心從事《臺灣通史》的撰擬。他嘔心瀝血,辛勞5年,1918年完成了這部歷史巨著。

1920年,《臺灣通史》上、中冊在臺北相繼出版。次年,下冊也隨之付梓。連橫以他無比堅強的毅力完成了畢生的宿願,又及身看到它的刊布,終於有以安慰先人了。他也因此而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