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壹語文優秀教案
教學重點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結合課文下的註解疏通文字。
教學難點對詩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別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後人留下了壹筆巨大的詩歌財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遊、李清照等等這些偉大詩人的名字,幾乎已是家喻戶曉,他們的許多優秀詩句在今天已是膾炙人口。飲水思源,當我們順河而上追其源頭時,便會看到那閃爍著耀眼光輝的起點,這起點就是作為我國的第壹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今天,就讓我們壹道來探究壹下這源頭裏的無窮奧秘吧!
二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壹)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註釋①,可設計問題幫助學生盡快掌握重點知識:
1.《詩經》反映的是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生活?
2.既然是詩,為何後來又被改稱為《詩經》呢?
3.《詩經》是按照怎樣的體例我的?
教師明確:
1.(略)
2.此乃主要是漢代學者認為《詩經》為儒家創始人孔子所我,故將此視為儒家經典,因此,稱其為《詩經》。
3.(略)
(二)教師補充介紹:
《詩經》中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教材第30頁練習中對此有解釋)。下面重點解釋“比”和“興”。高中舊教材中曾選用了壹首《碩鼠》便是運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詩。其詩作者將奴隸主喻為大老鼠。詩人發出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的憤怒控訴;《伐檀》中有壹句“河水清且漣漪”,可將它當作“興”的使用,即作者言黃河之水是“假”,控訴剝削者的行徑是“真”;另外,《關雎》壹詩的開頭兩句詩,更是典型的“興”。作者言“鳥情”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單元第七課《孔雀東南飛》壹詩中的開篇那兩句詩:“孔雀東南飛,五裏壹徘徊”亦是如此。
根據對上述解釋的理解,同學們在學習完《氓》這首詩後,做壹做課後練習第二題。
三引導學生閱讀預習提示,了解三首詩的基本內容
(以便於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問題:
1.三首詩寫的各是什麽內容?
2.從提示的文字中看,妳對那首詩更感興趣?為什麽?
四導讀全詩,疏通文字
(壹)教師範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課件)
1.學生給生字註音
2.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二)學生自讀,並結合註解掌握詩中詞義。
(三)學生分別將三首詩口頭譯成現代漢語(可分組進行,每兩至三組負責壹首詩的翻譯)。
五布置作業
1.熟讀三首詩,掌握詩的內容。
2.預習課後練習壹、二兩題。
2.高壹語文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認識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養文言語感。
2、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寫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並培養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壹自然現象的神奇並再現山市.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討論法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設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行字﹑詞﹑句解釋大比賽;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體味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
多媒體顯示海市蜃樓圖片,然後請同學們說說圖片中最神奇的是什麽,並適時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壹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
二.整體感知(檢查預習)
1.學生介紹作者及《聊齋誌異》,課件出示資料助讀。
2.師生競讀
①抽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評價。(字音﹑停頓﹑斷句)
②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體會停頓﹑語調﹑情感.
學生發表觀點,教師總結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準確斷句﹑讀出情味.
③選派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學生評論並說明理由.
④集體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比賽)
註:在比賽中,老師提出重點字﹑詞﹑句。
(壹切烏有數年恒不壹見居然城郭塵氣莽莽然
危樓壹座往來屑屑或憑或立高插青冥歷歷在目
碧瓦飛甍高垣睥睨風定天清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壹也.
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居然城郭矣。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屏或立,不壹狀。)
3.品讀
(1)體會山市之“變”.
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②隨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怎樣的景象?(學生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③山市變化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請簡練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組討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采訪.
參照采訪提綱:妳看到怎樣的景色?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妳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裏?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小記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體朗讀壹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部分景色,***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欣賞)
②師生評說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體現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討論研究
為什麽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議論、自由發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所以才歸結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代科學已經完全能夠解釋這壹現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資料或故事,討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欣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後用筆有順序、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作業設計
1.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2.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3.高壹語文優秀教案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與文學功績
2、掌握內心獨白對任務形象塑造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在分析情節的過程中來把握人物——桑提亞哥這位硬漢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內心獨白,進壹步明確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豐富的內心世界。通過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從而把握課文的知識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老人的永不服輸的頑強精神
教學重點:分析故事情節,找出人物內心獨白,把握人物“硬漢”形象
教學難點:掌握內心獨白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學方法:情境法、啟發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及過程:
(壹)導入
[以課前視頻欣賞導入]
同學們,剛才欣賞的是大家熟悉、喜歡的電視劇《亮劍》中的精彩片段----李雲龍論述什麽是“亮劍”精神?同學們聽後覺得好不好?牛不牛?“亮劍”精神簡單理解就是敢於與強大的敵人(對手)做鬥爭,無論對手多麽強大,都要滿腔勇氣和信心,永不放棄、永不言敗,要敢於亮劍……今天我們壹起來學習世界100部文學作品之壹、美國裏程碑式30部文學作品之壹的世界名著——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看看主人公桑提亞哥“硬漢”性格和李雲龍“亮劍”精神有麽相似的地方。(請同學們翻到課文,課件顯示課題《老人與海》)
(二)課前小測試(積累文學名著中的名言名句)[課件展示]
(三)作者簡介[課件展示]
(四)故事梗概[課件展示]
海明威因《老人與海》這篇小說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篇小說的創作素材來源於壹位古巴老漁夫的親身經歷。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小說敘述的是古巴壹位飽經滄桑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已經八十四天未捕到魚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壹個人出海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鬥,終於捕到了壹條足有壹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航途中,馬林魚卻被鯊魚吃掉。本文節選的是主要是老人與鯊魚搏鬥的情景,是小說臨近結尾的部分,也是小說情節的。
(五)梳理課文情節
因為小說節選的部分比較長,***有幾段?(97)那我先給大家壹些提示,大家可以根據五次與鯊魚搏鬥、兩次搏鬥後的心理活動、最後返港回家把全文分為八個部分。[學生從文中找,討論交流後明確][課件展示]
(六)問題探究:
1.老人在什麽狀況下與鯊魚接二連三進行搏鬥的?
年老體衰精疲力竭頭昏眼花右手受傷
左手抽筋沒有食物缺乏武器孤立無援
2.小說為什麽要描繪鯊魚的兇殘?
鯊魚:接二連三成群結隊兇殘強悍
對比——力量懸殊的對抗
3.老人先後幾次與鯊魚搏鬥?結果如何?
①用魚叉殺死壹條鯖鯊
②用刀子殺死兩條星鯊
③用刀子殺死壹犁頭鯊
④用短棍擊退兩條星鯊
⑤用短棍劈打成群鯊魚
每次勝利都付出慘重的代價,最終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
4.如何理解老人與鯊魚的搏鬥?
人—--自然(象征:不幸厄運困境)
弱----強(象征:敢於挑戰,永不屈服、永不言敗)
5.妳如何看待桑地亞哥的失敗?
這是壹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壹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壹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壹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麽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壹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麽程度”,是壹個勝利的失敗者,壹個失敗的英雄。這樣壹個“硬漢子”形象。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征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壹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妳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6.桑地亞哥是個怎樣的人?(人物形象分析)
硬漢形象:孤獨,背運,貧窮,年老體衰,但是他樂觀,自信,堅韌
忍著饑餓,疼痛,貧窮,竭盡全力,不屈不撓,頑強
(壹個面臨厄運甚至絕境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硬漢子!)
壹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妳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桑地亞哥
7.文中的獨白有什麽特點?在文中起什麽作用?
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鬥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著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壹。(從刻畫人物性格和表現文章主題兩方面分析)
4.高壹語文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
壹、積累壹定量的文言實詞、虛詞。了解壹些常見的文言句式。
二、體會作品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指導學生有意模仿,進行寫作。
三、指導學生學習文中對事物的分析方法,觀察思考問題。
教學安排
本課擬用三課時講授:
第壹課時,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分析作品;
第三課時,指導背誦,加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設想
基於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的難度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鑒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
第壹課時
壹、XX設計
同學們大概聽說過弱肉強食這壹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壹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壹世,壹場農民戰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壹切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為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壹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麽呢?
二、作者簡介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散文有戰國縱橫家的風格,他的賦作趨向散文化,所以有開漢賦之先聲者之稱。作品有《過秦論》、《鵬鳥賦》、《吊屈原賦》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課文,提示學生註意朗讀節奏,依據朗讀節奏推知意群,進而理解詞句意義。
2.學生自讀課文。逐段讓學生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猜度詞義,並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3.學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義基礎上朗讀課文,通過糾正學生朗讀節奏的錯誤,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內容,檢查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掌握。
4.指導學生在筆記上總結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重點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壹、XX設計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現在我們壹起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作品謀篇布局的特點。
二、分析文章構思精巧
提問:文章題目為過秦論,在文章中真正指責秦之過的文字有多少?作者為什麽這樣安排作品內容?
明確:只有全文最後壹句。
(第二問學生不易答出,可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提問:作者在文中設計幾組實力對比?對比的結果是什麽?
明確:秦國與九國實力比較,陳涉與九國賢士、謀臣比較。秦國實力不比九國聯合起來的實力大,但秦統壹了中國,陳涉的實力不能與九國君臣相提並論。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在學習現代文閱讀時講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結構安排的獨具匠心之處。
明確:秦的逐步強大秦統壹中國為鞏固政權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陳涉起義對陳涉實力的分析分析秦滅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實力>秦國的實力>九國中任何壹國的實力>陳涉的實力,但陳涉不畏秦王朝的強大,反抗強秦,導致秦的滅亡,可見強權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壹段敘秦之興,第二段敘秦之亡,這兩段的史料敘述占了絕大部分篇幅,作者卻絲毫沒有議論。但事實勝於雄辯,經過這兩段生動的記述,讀者對秦的盛世轉瞬即逝景況已深深印在腦中,對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內因導致已有認識,只是還未明確,此時作者將論點擺出,自然令讀者信服。所以金聖嘆說: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這足見文章構思精巧。
三、指導學生朗誦課文,體會課文的主題思想
主要側重在對感情、聲調、課文整體節奏方面的朗讀指導。
四、指導學生體會文章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
可提兩個提示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1.本文是壹篇論說文,但記敘多於議論,這樣安排內容是否得當,理由是什麽?
2.作者在寫作本文時,應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鑒?
(提示:寫作手法的選用,如誇張、渲染、襯托、對照等手法的巧妙運用,駢、散句的運用,結構安排方面的特點。)
第三課時
壹、結合課後練習第二題,指導背誦
指導學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礎上,了解後三段段與段間的關系,進而理清這三段的寫作思路,方便背誦。
註意語言特點、句式特點,準確背誦。
二、介紹《阿房宮賦》,比較閱讀,加強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比較閱讀的目的在於品味兩文在辭采上的不同,更好地體會西漢散文的特點。
三、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完成課後練習
附:板書設計
5.高壹語文優秀教案
壹、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2.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叠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積累壹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
2.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壹種怎樣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壹種社會理想。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討論法、情境設置法
四、教學手段
PPT課件、圖片
五、教學過程
(壹)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圖片欣賞:雲南風景名勝:文山文筆塔、丘北普者黑、富寧駝娘江、硯山裕仙湖、廣南八寶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壹群人在秦朝時躲進了壹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候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這裏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壹個漁人發現。這個隱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賞完這壹幅幅優美的圖片,無不讓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讓我們壹起再訪桃花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黃發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劉子驥(jì)詣太守(yì)
2疏通詞句
為業:靠……謀生。
緣:沿。
夾岸:夾著溪流兩岸。
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
異:詫異。所從來:
窮:窮盡。
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
開朗:開闊明亮。
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
悉:全。
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鹹:都。
問訊:打聽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裏出去。
焉:於之,從這裏。
間隔:斷絕了往來。
嘆惋:感嘆,惋惜。
延:請。
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
誌:做記號。
詣:拜見。
如此:像這樣。
遣:派。
欣然:高興地。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裏問津指探訪。
今義:口液
3.找出難譯的語句討論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譯。
(三)精讀課文,理清脈絡
1.結合註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訪桃花源、尋桃花源的順序來復述。
2.概括桃花源給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處?請以“這裏美,妳看。”為句式給大家描繪壹番。(例:這裏屋舍美,妳看房屋整整齊齊。)
3.總結: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①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②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③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總結:桃花源幸福表現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1.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主題
(1)桃花源美在風景秀麗,美在民風淳樸,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過,請同學們想—想,在東晉時代,這麽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2)有人說陶淵明的
2.拓展延伸,深化課堂
學生聯系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麽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並不太平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結作業
作業: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