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令戰死.(明)李詡
六月廿三日[1],邑父母錢公晚出擒倭[2],被殺,從公者二十余人皆死。
公先禦之於石撞,矢盡繼以瓦石,身被壹箭,倭賊遁去。有團長吳兌死之,公祭以文曰:“鶴洲主人憫吳團長之死也而吊之。嗚呼,予以千人拒賊之來,千人走而予獨後,汝以百人追賊之往,百人免而汝獨死。噫,予幸而汝不幸耶!哀汝所以傷,予也,汝死矣,余哀而吊之,彼未死矣。不知前之走而免者與夫聞風而避者其愧死乎否也?壹勸壹懲,風紀攸系[3],汝其有知,信予心而頷之。尚饗。”是文既書於軸,因無暇發,留於前庫中。
公以兵憲王公從古命[4],方率邑兵援靖江[5],不虞倭賊之至也,得報,亟馳接戰,身罹數刃,馬躍陷澤中,不幸死。賊且持公首懸於營,募諜者得之[6],始克完殮。
夫公之死,非倉卒遘也[7],乃平日所素植也。夏季應支俸,己獨不支,曰:“民傷如此,何以俸為?”潛以印印其裏衣,已預計郊原之莫辨矣[8]。嗚呼傷哉!始聞倭信時,各鄉民擁入城者幾萬計,王公將不納,錢公獨挺身任之,而民得以不及於難。王與任公同入城[9],萬民齊聲呼曰:“惟蘇州任兵爺救得小民,王兵爺在此,我等無靠。”哭聲震天,余所親見,誠哉莫作亂離人也。識者曰:“錢公之決於死,亦王公有以激之,當日因倭勢太悍,王公不欲出戰,僅僥幸城中。錢公憤然躍馬,慷慨赴之,卒陷不測。使王肯上下同心,以保民為計,錢公豈遽及此哉!”
錢公名錞,號鶴洲,湖廣顯陵衛官籍[10],嘉靖庚戌科進士[11],中時年二十六,戰死時才三十壹歲耳。
註釋:
[1]六月二十三日: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六月二十三日。[2]邑父母:尊稱縣令。縣令被稱父母官,故這麽說。[3]攸:所。[4]兵憲:領兵的長官。[5]靖江:在今江蘇省,與江陰隔江相望。[6]諜者:間諜。[7]遘:遭遇。[8]郊原:這裏謂陳屍郊野平原。[9]任公:指蘇州同知任環。環,長治人,嘉靖進士。遷蘇州同知。禦倭數有功,與士卒同寢食。官至山東右參政。[10]湖廣:明代稱今湖北湖南為湖廣。顯陵衛:在今湖北鐘祥。顯陵為明世宗生父興獻王之墓,世宗即位,追尊為興獻皇帝,故其墓稱“顯陵”。衛,是明代所設的衛所,後相沿成地名。[11]嘉靖:明世宗年號。庚戌科:庚戌年考試的那壹科,就按年代稱“庚戌科”。庚戌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李詡(1505—1593),字德原,自號戒庵老人,江陰(今屬江蘇)人。他曾七試場屋,但都落第,遂絕意仕進。個性耿直,壹生坎坷。著有《世德堂吟稿》、《名山大川記》、《續吳郡誌》、《心學摘要》、《戒庵老人謾筆》等。今僅存《戒庵老人漫筆》和《續吳郡誌》傳世。
本文選自《戒庵老人漫筆》卷四。這是壹篇表彰江陰縣令錢錞在抗倭鬥爭中死難的紀事文。“倭寇”,是明代東南沿海地區的壹大禍害,對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也激起了人民可歌可泣的壯烈鬥爭。本文所記的錢錞,就是壹位身先士卒的抗倭縣令。文章描寫了他勇敢、頑強的鬥爭精神,表彰了他為民、保民的思想品德。更鞭撻了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不肯上下同心,“以保民為計”的官僚們。文中對江陰邑令充滿了景仰之心、緬懷痛惜之情。
2. 遂見用於小邑 翻譯文言文原文出自 東晉 陶淵明為《歸去來兮》辭作序中的內容,原文“遂見用於小邑”是“見……於……”句式的被動句,其可作如下分解:
遂:副詞,多用於書面語。可譯為:就;於是。例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又如:《左傳·莊公八年》:齊侯遊於姑棼,遂田於貝丘。
用:動詞,任用(委派人員擔任職務),引申為:委任。例如:《樂府詩集·木蘭詩》:不用尚書郎。又如:《資治通鑒》:不能用也。
小邑:定中短語,小縣城。
“見……於……”:被動句的句式,可譯為:被。
所以,原文的大意是:(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城(做官)。
附:“序”的原文及大意。
“序”的原文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裏,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誌。猶望壹稔,當斂裳宵逝〔斂裳:收拾行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壹月也。
“序”的大意:
我家貧窮,種田不能夠自給。孩子很多,米缸裏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壹切,沒有辦法解決。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裏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有奉使外出的關使,蒙江洲刺史對我的厚愛,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裏懼怕到遠地當官。彭澤縣離家壹百裏,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裏。等到過了壹些日子,便產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那是為什麽?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於是惆悵感慨,深深有愧於平生的誌願。仍然希望任職壹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壹心想著趕快去奔喪,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80多天。就著這件事陳述自己的心意,寫了壹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這時候正是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壹月。
3. 文言文翻譯全是我壹個字壹個字打出來的,選我哈。
很多年沒做文言文了,我來幫妳翻譯壹下:
燕軍在開始攻入齊國的時候,聽說畫邑有個人王蠋很有才能,便在軍中下令說:“畫邑周圍三十公裏都不準進入。”這是因為王蠋(是畫邑人)的緣故。不久之後(燕國)又派人對王蠋說:“齊國有很多人都說您品德高尚,我想任妳為將軍,賞賜妳萬戶食邑。”王蠋堅持推辭。(這裏的“謝”應該理解為推辭。)
燕國人說:“妳若不聽從不願意的話,我們將領兵屠平全畫邑的人。”王蠋說:“壹個忠誠的臣子不能侍奉兩個君主,壹個貞烈的女子不能嫁給兩個丈夫。齊王不聽我的進言,所以我才隱退在鄉間野外種田。齊國既然已經滅亡,我也不能獨活;今天妳們又用武力挾持我坐妳們的將領,我若打贏就是助紂為虐了。與其不仁不義地活著,我倒不如被烹煮死!”然後他就把自己的脖子吊在樹枝上,奮力掙紮,扭斷脖子而死。以前齊國那些官員聽說後,說:“王蠋,只是壹個老百姓,尚且能守住情操不像北面的燕國妥協,何況是我們這些拿國家俸祿的人呢!”"於是他們就聚集在壹起,趕到莒城,找到齊湣王的兒子,擁立他為齊襄王。
今天妳們又用武力挾持我坐妳們的將領,我若打贏就是助紂為虐了。
這裏我打錯兩個字,是“答應”,不是打贏。
嘿,下面那位仁兄說選我,先謝謝妳了。但哪有很多錯別字嘛,就兩個,我還改過來了。
再說,這也不算白話吧,翻譯成現代文不就是這樣嗎?每個古字我都現代詞義解釋了。吹個牛,當年我讀高中時,文言文可都是壹目十行的。LZ相信我吧,意思絕對沒問題。妳要覺得太白話,再改書面壹點好了。
4. 文言文 《柯邑之盟》翻譯 急用啊~~~~~從前,齊桓公與魯莊公在柯邑締結盟約。魯國的大夫曹劌對莊公說:“齊國進攻魯國的軍隊已到城下。現在,城池即將被攻破,敵軍壓境,您不準備保衛魯國嗎?”莊公說:“唉!我活著還不如死!”曹劌說:“既然這樣,那麽大王您就對付齊國的國君,我來對付齊國的臣子。”到了會盟的時候,兩國國君登上盟壇,兩國宰相相互作揖。曹劌手握出鞘的寶劍走了進去,在壇上逼近齊桓公,說:“城池攻破,大軍壓境,大王還打算進攻嗎?”管仲說“既是這樣,那您有什麽要求呢?”曹劌說:“希望齊國歸還汶陽的田地。”管仲對桓公說:“您還是答應他吧。”齊桓公便答應了曹劌的要求。曹劌請求結盟,齊桓公就與魯國締結了盟約。結盟後曹劌棄劍離開盟壇。桓公身邊的臣子說:“在要挾下締結的盟約可以背棄,曹劌可以視為仇敵,請求大王您允許我們背棄已訂的盟約,發兵伐曹劌。”管仲說: “在要挾下締結的盟約是可以背棄的。但國君卻不背棄;曹劌可以視為仇敵,但國君卻不把他視為仇敵。這樣,國君就可以在天下顯揚信義了。”於是齊國沒有背棄盟約。天下的諸侯不約而同地歸順了齊國。齊桓公主持鄄邑之會,幽地會盟,諸侯沒有不參加的;主持陽谷之會,貫澤會盟,連邊遠的國家都來參加。齊國向南討伐強大的楚國,因這楚國才敬奉菁茅的貢品;向北討伐戎國,替燕國開路。齊桓公三次使即將被滅亡的國家得以保存,壹次使斷代的國家得以延續,尊奉周王朝,九次會合諸侯,使 *** 動搖的周王朝的天下得以鞏固,他的功德僅次於三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尋源追根,他的信義卻是從柯邑的締結盟約開始建立起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