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
1、經歷
馬克西姆·高爾基,前蘇聯作家,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高爾基是他的筆名(“高爾基”在俄語中是“苦難、痛苦”的意思)。高爾基是“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
2、早期創作
高爾基早期創作(1892——1899)的壹個顯著特點是浪漫主義作品與現實主義作品並存。
壹方面反映了作家尚處於藝術創作的摸索階段;另壹方面也與他當時對文藝使命的理解分不開。高爾基認為,時代要求文學應象“警鐘”壹樣喚醒和推動人們去追求光明和理想。他的浪漫主義作品主要是表現理想的英雄主義精神。
1892年,在《高加索報》上用高爾基的筆名發表第壹部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從此專心從事寫作。
1895年寫的《依則吉爾的老婆子》和《鷹之歌》是出色的作品。
1898年,他的第壹個作品集《隨筆與短篇小說集》問世,引起國內外廣泛註意。
早期的現實主義作品有:《奧爾洛夫夫婦》《柯諾瓦洛夫》《淪落的人們》《草原上》《因為煩悶無聊》《二十六個和壹個》等,主要批判資產階級社會的淒慘和市儈的卑鄙齷齪,同時也表現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的覺醒,表達他們對剝削制度的憤怒和抗議。
3、中期生活與創作
1906年初,高爾基秘密離開俄羅斯到美國,在那裏宣傳革命,為黨募集經費。同年在美國寫成劇本《敵人》和長篇小說《母親》。
前者通過壹個工廠的工人群眾同工廠主面對面的激烈沖突,成功地表現了工人階級不怕犧牲的團結戰鬥精神;後者取材於1902年索爾莫沃工人五壹遊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覺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的巴維爾及其在現實的教育下由逆來順受轉變為堅定的革命戰士的母親尼洛夫娜的形象。
兩部作品都滲透著對歷史進步的堅定信念,體現了在現實的革命發展中表現現實的創作原則,是公認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在美國期間,作家還寫了揭露和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政論《我的訪問記》和特寫《在美國》。
高爾基的作品從20世紀初開始陸續被介紹到中國。他的許多小說、劇本和論著都不僅有了中譯本,而且還被編選成單卷、多卷的《高爾基文集》出版。
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觀點,對中國五四以後新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擴展資料:
高爾基作品壹覽
高爾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並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登上文壇,他的早期作品,雜存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這是他無產階級世界觀形成前必然經歷的階段。
高爾基的成名作為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成為世界無產階級作家描述個人成長,奮鬥經歷的經典作品。
浪漫主義作品如《馬卡爾·楚德拉》《伊則吉爾老婆子》(1895)、《鷹之歌》(1895)等,贊美了熱愛自由、向往光明與英雄業績的堅強個性,表現了渴望戰鬥的激情;現實主義作品如《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等,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表達了他們的激憤與抗爭。
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義並充滿激烈內心沖突的人物。1901年他親自參加彼得堡的示威遊行,並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這是壹篇無產階級革命戰鬥的檄文與頌歌,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贊。
十月革命之後的十年間,高爾基因健康欠佳,僅寫了關於列寧及壹些作家的獨具藝術風格與重要文獻價值的回憶錄及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壹部《我的大學》(1922~1923)、《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4~1925)等幾部作品。
1921年,他遵照列寧忠告,到國外養病。1925年回國之後,從1931年起著手創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詩氣魄的長篇巨著《克裏姆·薩姆金的壹生》,這是壹部未完成的作品。
到1936年他去世前還寫了《蘇聯遊記》(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劇作《耶戈爾·布雷喬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薩·日烈茲諾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藝理論、文學批評和政論文章,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百度百科-瑪克西姆·高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