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中的“狼狽”是古今異義詞。“狼狽”在句中的意思(即古義)是“進退兩難的情狀”,而今義是“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樣子”。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出自西晉李密的《陳情表》,原句為:“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譯文:為臣想尊奉詔書奔走效力,然而祖母劉的病卻壹天比壹天嚴重;想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告訴不允許,為臣進退兩難,實在狼狽。
擴展資料
壹、狼狽近義詞 :尷尬
拼音:[ gān gà ]
釋義:
1、處境困難,不好處理:他覺得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實在尷尬。
2、(神色、態度)不自然:表情尷尬。
二、狼狽反義詞:坦然
拼音: [ tǎn rán ]?
釋義:形容心裏平靜,無顧慮:坦然無懼。坦然自若。神色坦然。
出處:魯迅 《仿徨·祝福》:“冬至的祭祖時節,她做得更出力,看 四嬸 裝好祭品,和 阿牛 將桌子擡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