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主要內容:鮑叔牙喜歡管仲,所以和管仲壹起做生意管仲拿錢少出錢多,後來從政雖然他們效忠的是不同的勢力,但管仲失敗了,鮑叔牙依舊向自己的頭領推薦管仲,說管仲有能力甘願當管仲的下屬。之後人們就用管鮑之交這個成語形容弱攻強受。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於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於《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擴展資料: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鬥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征”(見先秦租稅),並采取了若幹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鮑叔牙是鮑敬叔的兒子,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時與管仲友善,曾壹起經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
桓公囚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於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被時人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
百度百科——管鮑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