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說的這兩天,在人類歷史上是不存在的,這個答案乍壹聽很不可思議,且聽我細細道來。如果嫌長,只看下面這壹段就可以。
目前,人類所擁有的壹年365天、閏年規則等等這些天文數字,並不是壹開始就有的,在歷史上經歷了壹定的變更,但無論如何變更,都無法絕對精確的記錄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而人類對地球自轉的計時(也即是太陽的起落、晝夜的運轉)就是日歷,而地球公轉、其他天體的運轉規則,則被作為天文計時。隨著歷史的推移,日歷和天文計時之間就存在了誤差。到1582年的時候,這個誤差已經達到10天左右,在這壹年,有位“大佬”為了消除這個計時誤差,對日歷進行了調整,他規定,這壹年的10月4號之後的那天,直接計為10月15號,中間的數字被從日歷上抹除了(僅限這壹年,以後正常計時),這樣的做法就好比表不準的時候進行了壹次“對時”,使當時的人類計時和天文計時基本壹致了。妳問的1582年10月5日、6日就在抹除的數字之內,所以,這兩天在人類日歷上是不存在的。
詳情如下:
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每次泛濫的時間間隔大約是365天,他們便把壹年定為365天,並把1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12個月總***360天,年終再加5天作為節慶日,這樣全年正好就是365天。這就是埃及的“太陽歷”,太陽歷的壹年就比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壹周所用的時間大約慢0.25天。這樣,大約每四年,日歷計時就比太陽公轉慢1天。(註意是“大約”)
後來,古羅馬的凱撒大帝在公元前46年,采納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的建議,以埃及的太陽歷為藍本,重新編制了歷法。新歷法去掉了年終的節慶日,將所有的單月(1、3、5、7、9、11月)設置為31天,雙月設置為30天,2月單獨設置為29天,這樣1年還是365天。上壹段說過,壹年365天的話,大約4年人類計時和天文計時就會有1天的偏差(註意是“大約”)。所以,凱撒大帝又規定每4年設置壹個閏年,也就是閏年的2月有30天。並於公元前45年開始推行。這便是著名的“儒略歷”。這樣,大約每過128年,日歷才回比地球公轉慢1天,隨著歷史的堆積,這個偏差越累積越大,到1582年的時候,日歷已經比地球公轉輪回慢了大約10天。
這期間還有個插曲:
公元前27年,古羅馬的“奧古斯都”再次對歷法進行修改。他從2月抽出1天加在自己出生的8月份,並將8月命名為奧古斯都(August)月,這樣8月就成了31天,2月就成了28天。同時,“奧古斯都”覺得這還不能充分表達對自己生日的“尊敬”,還把8月之後的30天、31天規則進行了對調,也就是把8月以後的雙數月10月、12月也改為31天,將單數月9月、11月改為30天。這樣壹來各月的天數與今天的公歷基本相同了。
奧古斯都的這個調整,僅僅表達了對自己生日的“重視”,但這個調整並沒有消除掉日歷與地球公轉之間那“大約每128年會差大約1天”的計時偏差。到了公元16世紀下半葉的時候,日歷與天文計時的偏差已經累計至10天左右,而這個10天的偏差值,就是之後1582年有位“大佬”要從人類日歷上抹除10天的主要原因。
1582年,羅馬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再次修改歷法。規定:能被4整除的設閏年,而逢世紀年也就是被100整除的年,比如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壹定要被400整除才能算是閏年,也就是把閏年的頻率從之前的每400年100閏改為每400年97閏。這樣壹來,每3300年才會產生1天的偏差。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歷法——“格裏高利歷”,簡稱“格裏歷”,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公歷”。
那麽,上面已經說到(加粗的文字),之前的歷法已經與天文學產生了10天偏差,這個偏差該如何修正呢?格列高利十三世使用了壹個簡單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1582的日歷上進行跳躍式計數,10月4日的次日直接就從10月15日開始計時,原本該有的10月5日-10月14日被從日歷上抹除不計(僅限1582年,之後照常計時)。
所以,提問者說的1582年10月6日和5日這兩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通令:中國以格裏歷為國家歷法,並采用公元紀年,但農歷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