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的詳細解釋如下:
1、謹慎,小心。
謹,慎也。——《說文》
以謹無良。——《詩·大雅·民勞》
謹畜藏。——《荀子·王制》
謹厚以為厚。——《楚辭·懷沙》
謹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
2、恭敬。
謹斬樊於期頭。——《戰國策·燕策》
謹使臣良。——《史記·項羽本紀》
3、通“勤”。
其耕之不深,蕓之不謹。——《管子·八觀》
戴望註:《禦覽·地部三十》引此作“不勤”。勤、謹古通。
4、通“僅”。僅。
謹此則止。——《墨子·辭過》
謹,僅字假音。——孫詒讓間詁引畢沅曰。
5、禮儀;禮節。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牧剛直有奇節,不為齷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新唐書·杜牧傳》
字源演變
謹,形聲字。從言,堇聲。《說文》:“謹,慎也。”“謹”的本義壹直沿用至今。金文從言、堇聲。戰國文字、篆文、楷書同。謹,從“言”為義符。從“堇”聲有兼義的功能,“堇”的金文作,像人被火燒,遭逢艱難。
人遭逢艱難就會趨向謹慎,因此“謹”字從“堇”聲可能有兼義的功能。在六書中屬於六書兼會意。其字形從秦古隸到漢隸壹脈相承。小篆在漢代已成為美術體。戰國三晉的異體寫法在“書同文”的政令下早已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