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古代傳說中的鬼怪妖精,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
魑魅:也作“螭魅”;古代傳說中山裏湖沼裏的鬼怪妖精;魍魎:亦作“罔兩”;古代傳說中的山川精怪。
擴展資料:
成語出處:故民人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體。? (《左傳·宣公三年》)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於書面語。
近義詞:牛鬼蛇神、為鬼為蜮
反義詞:誌士仁人
例: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七回:“滿山多豺狼虎蟲,遍地有魑魅魍魎。”此處魑魅魍魎是指鬼怪妖精。
唐弢《文苑閑話》:“許多魍魅魍魎,也是於魯迅先生死後,這才得意忘形,現出本來面目的。”此處魑魅魍魎是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
成語故事:
相傳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某位法西斯指揮官學了壹些中國文化,想來賣弄壹番。他出了這樣壹句上聯,叫做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當場就有壹個文人應出了下壹句——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把邊。眾人紛紛鼓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