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有什麽哲理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有什麽哲理

蘊含的哲理是:禮義道德是人們應當遵循的行為基本規範,教師則是正確理解禮義道德的人。

原文節選: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雲而雲,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聖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

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詩雲:“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也。

白話譯文:

禮法,是用來端正身心的;老師,是用來正確闡明禮法的。沒有禮法,用什麽來端正身心呢?沒有老師,我哪能知道禮法是這樣的呢?禮法是這樣規定的就這樣做,這是他的性情安於禮法;老師是這樣說的他就這樣說,這是他的理智順從老師。

性情安於禮法,理智順從老師,那就是聖人。所以違背禮法,那就是無視禮法;違背老師,那就是無視老師。不贊同老師和禮法而喜歡剛愎自用,拿他打個比方,那就好像讓瞎子來辨別顏色、讓聾子來分辨聲音,除了胡說妄為之外是不會幹出什麽好事來的。

所以學習嘛,就是學習禮法;那老師,就是以身作則而又重視使自己安守禮法的人。《詩》雲:“好像不懂又不知,依順上帝的法則。”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此文出自戰國·荀子所著的《荀子·修身》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後期趙國人,時人尊稱為荀卿,漢時避漢宣帝劉詢諱稱為孫卿。年五十,始遊學於齊國,曾在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的稷下學宮任祭酒。

因遭讒而適楚國,任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令。以後失官家居,著書立說,死後葬於蘭陵(蘭陵縣有荀子墓)。著名學者韓非、李斯均是他的學生。

《荀子》全書壹***32篇,是他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觀點與荀子的壹貫主張是壹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此書自古以來,,沒有註釋的善本,唐朝大理評事楊倞之《註》,已為最古,而亦頗有錯誤。我壹向知道,同年抱經學士盧文弨的勘核極為精博,因此從盧文弨那裏借來觀閱,校對盧文弨學士之瑕疵,仔細搜尋,不敢揣測我是不是愚昧無知。

中間附有我自己的管窺之見,皆糾正楊氏版本之誤,盧文弨也肯定了我的意見,我援引的校對,悉數出於盧文弨,我們倆參互考證,往復交流,最終遂得以成事。

以我謝墉的孤陋寡聞,誠不足發揮儒術,且不欲奪人之美,而盧文弨致書寫序,列舉其大要,略微留綴數語於書簡的上端,並附著書中所未及者二條於左。” 謝墉《刊盧文弨校定逸周書序》也給對方考證:“若《太子晉》壹篇,尤為荒誕,體格亦卑不振,不待明眼人始辯之也。”

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