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 [yǒng]
甬(拼音:yǒng)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甬字本義說法不壹。壹說其古字形像有柄的鐘,甬指鐘上的系紐,又指鐘。壹說古字形像木桶。甬江流經浙江省寧波市,故寧波市別稱甬。
部首 乛
筆順:橫撇、點、豎、橫折鉤、橫、橫、豎
“甬”筆順圖
拓展
文字溯源:
關於“甬”字,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從?(hàn)用聲”,本義指草木之花含苞欲放的樣子。楊樹達認為許慎只是根據小篆字形附會,而沒有研究過甲骨文和金文。“甬”字甲骨文作圖1,金文作圖2-5,包山楚簡作圖6,均與小篆接近,但字形並非“從?”。
“甬”字構形說法很多。楊樹達等人認為“甬”像鐘形,是鐘的象形初文,甬字形上象鐘懸,下象鐘體,中橫畫象鐘帶。然而,裘錫圭先生認為,根據考古發掘和古器物學的知識來看,商代還沒有懸鐘。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對鏞這種樂器是這樣描述的:“花紋……方向是以口上甬下為順……甬端是植於座中的……”可見謂“甬”上的半圓是為了懸鐘之用,不足憑信。於省吾謂“甬”字的造字本義系於用字上部附加半圓形,作為指事字的標誌,以別於用,而仍因用字以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