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 *** 為之憂勞;能富貴之, *** 為之貧賤;能存安之, *** 為之危墜;能生育之, *** 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譯文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於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於違背民心。人民怕憂勞,我便使他安樂;人民怕貧賤,我便使他富貴;人民怕危難,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滅絕,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為我能使人民安樂,他們就可以為我承受憂勞;我能使人民富貴,他們就可以為我忍受貧賤;我能使人民安定,他們就可以為我承擔危難;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們也就不惜為我而犧牲了。單靠刑罰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僅憑殺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悅誠服。刑罰繁重而人心不懼,法令就無法推行了;殺戮多行而人心不服,為君者的地位就危險了。因此,滿足上述四種人民的願望,疏遠的自會親近;強行上述四種人民厭惡的事情,親近的也會叛離。由此可知,“予之於民就是取之於民” 這個原則,是治國的法寶。
2. 文言文翻譯高登,字彥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親,致力學習,用法度來約束自己。紹興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詢問,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無不言,無有什麽顧忌回避的,主管部門厭惡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壹職,接著又命了兼任賀州學事。州學過去有田舍,州裏出臺法訟將其撤掉交由買馬司經管,高登請求恢復過去的制度,太守說“買馬、養士哪壹個更急迫?”高登說:“買馬固然緊急,然而學校是禮義誕生的地方,壹旦廢棄,讀書人與堂下卒有什麽區別?”太守說:“妳這是違抗長官!”高登說:“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標準,只有禮義與法度罷了,既然兩者都可以拋棄,還說什麽!”太守不能改變他的想法,最終聽從了他。任期結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沒有如願,就相約饋贈錢幣五十萬,不留姓名,告訴太守說:“高君貧困沒有什麽來養家,希望太守勸他全部接受。” 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贈金),未被允許,又無法歸還,(就)請求把錢放到學府裏,(用來)買書以答謝百姓。
被授予靜江府古縣縣令,經過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賓館裏。汪藻想留他壹起修訂《徽宗實錄》,堅決推辭,有人說:“這可以作為升官的階梯。” 高登說:“只是我間下不想這樣。”就出發了。廣西駐軍首領沈晦問高登如何治理縣事,高登條列十余事告訴他。沈晦說:“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詐,恐怕不可行。”回答說:“忠信可在蠻貊之地推行,說不能行,是誠心不到罷了。”豪民秦琥雄霸鄉裏,挾持官吏把柄,號“秦大蟲”,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達,他頗有改變,高登也喜其變好,增補他擔任學職。壹日琥有私人請求,高登拒絕了他,秦琥心生怨憤,企圖通過誣陷來中傷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學錢財,高登鹹秦琥來到,當面責備他,聲氣嚴厲,喝令他下去,告訴郡中及主管部門按法律鼾他,秦琥氣忿而死,全郡的人們都為此感到快意。
3. 《說苑》劉向 文言文 翻譯
孔子曰:“存亡禍福,皆在已而已,天災地妖,亦不能殺也。”昔者殷王帝辛之時,爵生烏於城之隅,工人占之曰:“凡小以生巨,國家必祉,王名必倍。”帝辛喜爵之德,不治國家,亢暴無極,外寇乃至,遂亡殷國,此逆天之時,詭福反為禍至。殷王武丁之時,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於朝,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於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駭,側身修行,思先王之政,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明養老之道;三年之後,遠方之君,重譯而朝者六國,此迎天時得禍反為福也。敬妖孽者.天所以誓天子諸侯也;惡夢者,所以警士大夫也。故妖孽不勝善政,惡夢不勝善行也;至治之極,禍反為福。故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夫福生於隱約,而禍生於得意,齊頃公是也。齊頃公、桓公之子孫也,地廣民眾,兵強國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驕蹇怠傲,未嘗肯出會同諸侯,乃興師伐魯,反敗衛師於新築,輕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晉魯往聘,以使者戲,二國怒,歸求黨與助,得衛及曹,四國相輔期戰於鞍,大敗齊師,獲齊頃公,斬逢醜父,於是戄然大恐,賴逢醜父之欺,奔逃得歸。吊死問疾,七年不飲酒,不食肉,外金石絲竹之聲,遠婦女之色,出會與盟,卑下諸侯,國家內得行義,聲問震乎諸侯,所亡之地弗求而自為來,尊寵不武而得之,可謂能詘免變化以致之,故福生於隱約,而禍生於得意,此得失之效也。(《說苑》
孔子說:“人的存亡與禍福,都決定於自身,天災地禍,不能使人滅絕。”當年殷王帝辛主政之時,壹只小雀在城角生了壹只烏鴉,懂預測的人占蔔後說:“平凡細小孕生巨大,國家必定有福澤,大王的威名將更顯著。”帝辛沈迷在小雀帶來的吉兆中,荒廢政事,不治理國家,殘暴到了極點,外敵於是到來,殷國就這樣滅亡了,這就是違逆天意,福澤反化作禍患到來。殷王武丁當政之初,先代君王治國的法則被廢棄,刑法遭到毀壞,桑樹和谷物長在朝堂上,懂預測的人占蔔後說:“桑谷,是長在野外的東兩,現在長在朝堂,意味著國家要滅亡。”武丁惶恐不安,於是戒慎自身提高品行,思慕先代君主的仁政,使被滅亡的諸侯國重新興起,承續已斷絕的世祀,推舉隱居的賢人,申明奉養老人的做法;三年之後,遠方的諸侯國君,十分高興,前來朝拜的有六個諸侯國,這就是順應天意得禍反變為福。因此,怪異不祥的事情,是上天用來告誡君主和諸侯國君的;惡夢,是上天用來告誡士大夫的。因此,怪異不祥的事物,不能戰勝仁政,惡夢勝不了美好的品行;至為用心地治理國家,禍患就會變為福澤。所以太甲說:“天造的災禍,還可以避開,自己制造的禍患,是不能夠逃避的。”
福澤在不得誌中產生,禍患在目的已達到之後出現,齊頃公就是這樣的。齊頃公是齊桓公的子孫,他當政之初,土地廣闊,百姓眾多,軍隊強大,國家富裕,又有桓公稱霸時余下的尊崇,驕矜傲慢,從不肯會見諸侯;還發兵攻打魯國,回來的時候又在新築打敗衛國的軍隊,既輕侮小國又傲視大國,行為十分囂張。不久晉國與魯國前來問候致意,齊國竟拿使者來開玩笑,晉魯二國發怒,尋求盟友相助,得到衛國與曹國的支持,四個國互相幫助,約定在鞍這地方開戰,狠狠地擊敗齊國的軍隊,抓獲了齊頃公,斬了逢醜父,於是齊頃公非常震恐,依仗逢醜父的欺詐,得以奔逃回國。回來後,齊頃公悼念死者慰問病者,七年不沾壹滴酒,不吃肉,置身子琴瑟簫管之外,遠離歌姬美女,拜會並與諸侯結盟,屈居諸侯之下,在國內施行仁義,聲望遠播到各諸侯國,以前失去的土地,未曾索取卻自送上門,尊榮的地位不用武力就得到,可以說能夠屈曲自勉於是變辱為榮,所以說,福澤在不得誌中產生,禍患在目的已達到之後出現,這是成功與失敗的功效。
4. 管仲貴公文言文翻譯從前,古代聖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擺在第壹位,只要出於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來的。
(周公的兒子)伯禽(封為魯國國君),將要赴任時,(向父親)請教用來治理魯國的方略,周公說:"(為政要考慮)利民而不要(只考慮)利己。"楚人遺失了弓箭卻不肯去尋找,他說:"楚國人遺失了弓箭,(必是)楚國人得到它,又何必去找它呢?"孔子聽到這話,說:"去掉'荊楚'這壹國別就好了。"老聃聽到孔子的話,說:"去掉'人'這壹限制就好了。"所以說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夠偉大了,生育了萬物,而不把它們作為自己的子女;使萬物生長,而不把它們據為己有,萬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澤,享受天地的利益,卻不知道這些是從哪裏來的。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齊桓公去問候他,說:"仲父您的病,更加沈重了,國內百姓都已經無法避諱這件事,我將把國家托付給誰呢?"
管仲回答說:"以前我盡心竭力,還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國家的人選,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麽能說得出呢?" 齊桓公說:"這是國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點我啊。"
管仲恭敬地回答,說:"您打算讓誰擔任宰相呢?" 齊桓公說;"鮑叔牙可以嗎?"
管仲回答說:"不行。我和鮑叔牙交情很好,鮑叔牙的為人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樣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壹旦聽到別人的過錯,壹輩子也不能忘記。"齊桓公說:"不得已的話,那麽隰朋可以嗎?"管仲回答說:"隰朋的為人,對勝過自己的人賢人追羨不已,對趕不上自己的人則勸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趕不上黃帝為羞愧,對趕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對於國政,細枝末節不去過問;他對於事物,分外的不去了解;對於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壹定要我推薦宰相人選的話,那麽隰朋是合適的。"壹國的宰相,可是個大官。當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聰明。所以說大工匠只註意總體設計,而不親自揮斧弄鑿;大廚師只著意調和五味,而不親自撥弄鍋碗瓢盞;大勇士只指揮戰鬥,而不親自臨陣鬥毆,正義的軍隊只征討叛逆而不騷擾百姓。齊桓公厲行公正;摒棄個人愛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的管仲,終成五霸之首;而齊桓公徇私情呵護自己所愛,任用諂諛之人豎刀,以至死後屍身腐爛得蛆都爬了出來還不得下葬。
人小的時候愚笨,長大了就有了智慧。所以,聰明了卻用私情,還不如愚笨卻出以公心。天天喝醉了還想穿戴整齊,利欲熏心還想出以公道,貪婪暴戾還想成就王道,就是舜都不能做到。(何況凡人呢!)
5. 帶“文”“菲”的詩詞,成語,諧音也行爾雅溫文 爾雅:文雅。
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指缺乏鬥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壹文錢難倒英雄漢 〖解釋〗比喻壹個很小的困難卻使壹個很大的事情無法進行,無法完成。
也指壹個很有本事的人,面對壹個小問題而束手無策。咬文嚙字 〖解釋〗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註意精神實質。同“咬文嚼字”。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解釋〗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亦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解釋〗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解釋〗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解釋〗指不拘題材形式,任意發揮,皆成妙文。犀頂龜文 〖解釋〗頭頂骨隆起如犀角,腳掌上有龜背紋。
舊時所謂貴人之相。文弱書生 〖解釋〗文弱:文雅而體弱。
舉目文雅,身體柔弱的讀書人。文理俱愜 〖解釋〗文、理:指文辭表達和思想內容;愜:滿足、滿意。
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令人滿意。斯斯文文 〖解釋〗形容舉目文雅。
善文能武 〖解釋〗既有文才,又通武藝。現常指既能動筆又有實際工作能力。
賣文為生 〖解釋〗指以出賣詩文所得來維持生計。下筆成文 出處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發言可詠,下筆成篇。”
解釋壹下筆就很快寫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華橫溢示例他文思敏捷,~故事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兒子曹植非常聰明,他讀過很多書,做文章是又快又好。
曹操故意考他,曹操說自秉文經武 〖解釋〗執掌文事,經營武備。秉文兼武 〖解釋〗猶言能文能武。
班馬文章 〖解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並稱。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比美的文章。
樽酒論文 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何時壹樽酒,重與細論文。”後遂以“樽酒論文”謂壹邊喝酒,壹邊議論文章。
祖武宗文 祖襲武王,尊崇文王。指尊崇祖先。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遵循堯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字順文從 用詞行文自然妥貼,表達清楚。
祝發文身 削短頭發,刻畫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區異族的風俗服制。
重厚少文 持重敦厚而少於文飾。《史記·高祖本紀》:“已而呂後問:‘階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
’問其次,上曰:‘……陳平智有余,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執文害意 謂拘泥於字面而損害內容。枕典席文 謂以典籍為伴,勤於讀書學習。
掌上觀文 見“掌上觀紋”。允文允武 形容能文能武。
緣文生義 文:文字,指字面。只根據字面理解內容,牽強附會,不求甚解。
亦作“望文生義”。魚質龍文 魚的實質,龍的外表。
謂虛有其表。余風遺文 傳留下來的習氣和文章。
有文無行 雖有文才而人品不好。遺文逸句 指散佚的文章和句子。
壹文如命 見“壹錢如命”。以文害辭 謂拘於文字而誤解整個語句的意義。
以郤視文 從縫隙裏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
郤,通“隙”。壹代文宗 宗:宗師。
壹個時代為眾人所宗仰的文學家。亦作“當世辭宗”、“壹代宗匠”、“壹代辭宗”。
咬文嚙字 見“咬文嚼字”。演武修文 指演練武藝,修習文章。
偃武興文 同“偃武修文”。偃武行文 同“偃武修文”。
偃武覿文 同“偃武修文”。偃武崇文 停息武備,崇尚文教。
言文行遠 言辭有文采,才能傳播遠方或影響後世。偃革尚文 停息武備,註重文教。
偃兵修文 同“偃武修文”。修文偃武 提倡文教,停息武備。
雄文大手 擅長寫作宏偉詩文的高手。興文匽武 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析律舞文 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條文。武偃文修 文治已實行,武備已停止。
形容天下太平。亦作“文修武偃”。
舞文玩法 見“舞文弄法”。舞文飾智 謂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偽。
舞文巧詆 玩弄文字,詆毀構陷。舞弄文墨 亦作“舞文弄墨”。
①玩弄法律條文,曲解其意。②玩弄文辭;耍筆桿子。
舞筆弄文 猶舞文弄墨。文宗學府 文章的宗伯,學問的淵府。
比喻學問淵博的人。文子文孫 指周文王的子孫。
《書·立政》:“繼自今,文子文孫其勿誤於庶獄庶慎,惟正是乂之。”孔傳:“文子文孫,文王之子孫。”
壹說為守文之子孫。見孫星衍疏。
後泛用為稱美帝王的子孫。文子同升 謂家臣奴仆與主人同居官職。
語出《論語·憲問》:“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文治武力 以文治國的盛績與以武禁暴的偉力。文質斌斌 見“文質彬彬”。
文昭武穆 古代宗法制度,宗廟位次,始祖廟居中,以下父子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祭祀時,子孫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禮。
周文王於周為穆,文王之子武王則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為穆。“文昭武穆”原指文王的子孫眾多,後則泛稱子孫繁衍。
文章宗匠 為人宗仰的文章巨匠。文章宗工 為人所宗的文章高手。
文章宿老 工於文章的老前輩。文章星鬥 是文章之冠首,形容人文章寫得漂亮,超群出眾。
文章山鬥 謂文章為人所宗仰。語本《新唐書·韓愈傳》:“自愈之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
文章魁首 魁首:為首的,這裏指名列第壹。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