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之音,漢語成語,出自《韓非子·十過》。意思是指頹廢、柔弱的樂曲,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
成語出處
《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傳說殷末樂師延為紂王作曲,紂王聽而倦。武王伐紂時,樂師延搶琴東走,投濮水而死。自此,水中常有音樂聲靡靡傳出。
成語故事
衛靈公親自赴晉國為建殿道賀,晉平公十分高興,在新宮內設婆款待他。衛靈公帶來的大批奇珍異寶令晉平公喜笑顏開,他邊敬酒邊命樂師奏樂助興。衛靈公在音樂剛起時便對晉平公說:“我在途中聽到壹支非常委婉柔美的曲子,我已命人記錄下來了。我相信這支曲子定會叫大王沈醉的。”晉平公壹聽,馬上命衛國樂師演奏這支曲子。果然,這支曲子有種說不出的柔媚韻味,聽得人如醉如癡,忘乎所以。
正在大家聽得人迷時,有人大喝壹聲:“別彈了,停!晉平公滿腔怒火地看著說話的人—晉國宮廷樂師師曠。師曠不慌不忙,正色道:“這是亡國之音,怎能在如此喜慶的時候彈奏晉平公大惑不解:“這麽優美的曲子怎麽會是亡國之音呢?”師曠娓娓道來“商紂荒淫無恥,整天沈溺於酒色中不理朝政。有個叫師延的樂師為了討好取悅紂王,便作了這支委靡頹廢的曲子供宮女舞蹈之用。
紂王非常喜歡這支曲子,常常在這支曲子的伴奏下通宵達且地飲酒作樂。朝中大臣紛紛譴責師延作這支令人頹廢沈迷的曲子禍國殃民。後來,周武王滅了商,師延怕有人追究自己的責任,便投水自盡了。這支曲子雖然委婉動聽,但它有壹種令人委靡不振的魔力。
所以之後許多帝王都禁止演奏這首曲子,漸漸地這首曲子就失傳了“現在這支曲子又出世了,壹定是師延陰魂不散,為自己的傑作被人遺忘而憤憤不平。大王要慎重,此乃亡國之音,切不可貪戀晉平公聞此,哈哈大笑,不以為然地說“師曠樂師多慮了。商紂亡國是自己荒淫所致,與音樂有何關系?如此美妙的音樂不享受其中,豈不是三生遺憾嗎?繼續奏樂!”後來,晉平公果然步商紂後塵,未及亡國便死了。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靡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