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漳浦深山摩崖石刻如天書

漳浦深山摩崖石刻如天書

眼前的這塊摩崖石刻,洋洋灑灑百來字,筆勢雄奇,揮灑隨意,大的2米長,小的不足方寸,有些比劃超長懸下,字中包字。只是,這寫的是什麽?無壹字能識。漳浦大南阪鎮清泉巖上,當地村民代代在石刻旁生活,也說不清楚。只是有傳說,乾隆曾到此遊玩,賞給清泉巖的僧人許多財寶。僧人過世前留下天書,作為尋寶線索。

而有浙江圖書館學者登臨此處,細細研讀,又認為這是狂草,為濟公手書,如狂似癲,打破書法傳統格局,藝術造詣極高。

奇特天書

大字兩米小字方寸 筆勢狂舞不知所雲

漳浦大南阪鎮,梁山北麓山腳上有壹村,名叫下樓村,清朝著名的叔侄兩帝師——蔡世遠、蔡新就出生於此。半山腰上,有座寺廟,曰清泉巖,始建於宋代,蔡新曾出資整修,並在清泉巖讀書。

此處茂林修竹,山寂靜而鳥鳴喧,清香幽而佛號回,怪石崢嶸,泉水淙淙,風光絕佳,歷代文人留下許石刻。而其中最著名的壹幅摩崖石刻,在距離清泉庵二十米遠處,有如天書。

這處摩崖石刻高約2米多,長約5米多,站在對面的壹塊巨石上,剛好可以俯觀全貌。細細看,巨石上的字十分清晰,但隨意揮灑,難以辨認。除了落款“萬歷癸酉歲臘月清泉翁虛谷道人比丘智山鐫石”的楷書外,竟無壹字能識。

夕陽的余暉正好停留在斜平的巖面上。浮動著紅色線條,像壹群狂舞的金蛇,恣意飛舞,那似字似畫的符號,大的長達2米,小的不足方寸。

石刻***13行,有6行出現壹筆或幾筆超長的筆劃,有些豎劃達2.1米。

這是什麽

傳說乾隆賜財寶 天書為寶藏線索

當地村民蔡老伯小時候常到清泉巖玩,看過石刻,問了家人和村裏的識字的老人,都沒人能讀懂。

“傳說這和藏寶有關。”蔡老伯說,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這裏,看到巖寺的風景優美,龍心大悅,賜給老和尚無數黃金珠寶。老和尚死前不願財物落到後人手裏,便埋在壹個石洞裏,刻下這壹篇奇文。如讀得懂,就可以根據碑文提供的線索找到財物。又傳說,曾有壹外地書生在石刻前冥思苦想了幾天,讀最後壹行字時,忽然雷電交加,風雨大作,書生猛然想到天機不可泄露,急忙抱頭逃下山去。

博物館館長破譯 這原來是部佛經

原漳浦縣博物館館長王文徑曾撰文回憶,他曾在上世紀70年代看過石刻,但除了楷書落款外,正文壹個字也認不得。他回家查歷史年表,落款的“萬歷癸酉”即萬歷元年,亦即1573年。

1983年,王文徑調到漳浦縣文化館。有壹次,他接到撰寫有關文物古跡和歷史名人條目的任務,重新產生破譯石刻的想法,他再次登上清泉巖,面對石刻認真辨讀。反復辨認下,他半猜半讀,覺得裏面有幾個字好像是“般若波蘿蜜多心經”。他知道,這是壹部佛經,又記起《西遊記》中有鳥巢禪師向唐僧傳授心經的描寫,找出來壹對,400多字壹字不差。

何人所寫

書法家認為石刻藝術造詣極高

中國書協會員林仲文認為,這石刻中的壹些長筆劃幾乎“頂天立地”,有如音樂中的長音符,盡情抒發。這些長筆畫筆外連筆,字中裹字,怪中生怪,有的似蛟龍遊天,變幻無窮,有的如掛空藤蔓,錯落有姿,給經文罩上壹層詼諧幽默的情趣。

“這個摩崖石刻是個好東西。”中國書協會員、漳州市青年書協副主席陳中華認為,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上看,這幅石刻的藝術造詣極高,堪比歷史上幾位著名的狂草大師懷素、張旭,而且在許多地方,用筆比他們更大敢、更張狂。

浙江學者鑒定 可能是濟公手書

“天書”破譯,藝術造詣高,但何人所寫,壹直成謎。

據清《漳浦縣誌》說,這是身毒(印度)僧人所書。但中國書協會員林仲文認為其實不然,那文字並非梵文,而是漢字。還有人說是晉朝某異僧所書,又傳是唐朝狂草書家懷素的遺墨,都是猜測。

而浙江圖書館專門研究民間文化的學者徐雪凡曾到漳浦考證,他認為,這是濟公手書。他在《濟公碑刻摩崖考略》中說,濟公是位奇才,多才多藝,能寫壹手好字,尤以狂草見長。清泉巖石刻上的狂草字體酷似梵文,雄奇古怪,碑末署款“比丘即松書之”應當是南宋杭州靈隱寺道濟(即濟公的法號)的手跡。這幅石刻打破歷代書法格局的獨創,是壹般書法家所不敢為的。真可謂“文如其人”,這塊摩崖經文,活靈活現地把壹個離經叛道、如癲似狂、玩世不恭、憤世嫉俗的濟公表現了出來。

“落款有比丘二字,應是僧人,但到底是不是濟公,還沒成定論。”中國書協會員、漳州市青年書協副主席陳中華認為,無論如何,這幅字的藝術價值很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以唐代三藏法師(即西遊記中唐僧)譯本最流行。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

□驢行路線

從漳州市區出發,沿324國道往南行駛50余公裏,過漳浦縣城後,再往前行駛5公裏,到大南阪鎮後,左拐數公裏,就到梁山北麓下,山腳上即為下樓村,半山腰即為清泉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