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拔子又叫鞋拔、鞋溜子。把鞋拔放入鞋後跟,只要踩壹下,就可以輕易、快速地把鞋子穿好,避免雙手直接接觸鞋子,衛生、方便。古代鞋拔有壹定的收藏價值。
鞋拔子是幫助腳伸進鞋裏的光滑板狀物,主要在穿稍緊的鞋時,把它放在鞋後跟裏往上提,鞋子就能輕松穿上。鞋拔子仿鞋跟形狀而制,向內稍有彎度,壹般的鞋拔子都是上端較小以便手握、柄部有眼便幹懸掛、下端較扁可貼幹足跟。
鞋拔子的制程材料較多,比如獸骨、生角、銅、象牙、塑料等,使用時要先把腳伸進鞋裏,然後讓腳貼緊鞋拔用力蹬,腳蹬人鞋中後再抽出鞋拔。
鞋拔子有長把和短把兩種,長把的用起來容易些,站著就可以了,不用彎腰;短把的在出門旅行的時候帶倒是方便的,也好用的,就是要蹲下或者彎腰才好用,所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關於鞋拔子的起源,現在已很難從歷史文獻記載中尋覓到清晰的蹤跡。迄今從漢語歷史文獻中所能覓得的,比較清楚記述“鞋拔子”的,是清代李光庭《鄉言解頤·物部上·雜物十事》中,對“鞋拔子”壹番專題闡說。
他談到,“世之角,牛者為用多矣。而其因材制器,審曲面勢,以成其巧者,莫鞋拔若也。語雲:‘衣不大寸,鞋不爭絲’,為婦人言之也。男子之鞋,只求適足;而欲其峭緊者,則用鞋拔。鄉言曰:‘給我小鞋兒穿,我給妳個提不上’。
拔者,提之史上也”。末了,他另有壹首吟詠“鞋拔子”的七言詩。詩雲:但知峭緊便趨奔,不納渾如決踵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