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亡羊的意思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 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歧路亡羊(拼音:qí lù wáng yáng)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列子·說符》。歧路亡羊(歧路:岔路)指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在句中壹般作謂語。?
寓意為人生的選擇太多,會很容易迷失方向。人們壹般偏向多種選擇,認為這樣可以通過對比從而找到更好更合適的。但是大家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上天給了人們多種多樣的選擇後卻不再慷慨給予人們足夠的時間。正如歧路上又有歧路,人們的選擇上另外也附加著選擇,最終要找尋的那只羊,便只能落空,掃興而歸。
楊朱簡介:
楊朱(約公元前395--約公元前335),壹說約公元前450--約公元前370,楊姓,字子居,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楊朱主張“貴己” 、“重生”、 “人人不損壹毫”的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見解散見於《列子》,《莊子》,《孟子》,《呂氏春秋》等。在戰國時期,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可見其學說影響之大。
楊朱學派在戰國時代獨樹壹幟,與儒墨相抗衡,衛道之莊周,宗儒之孟軻皆曾加排斥與攻擊,大概正因為這種非議的影響,傳後世學者望而止步;更加之秦皇焚書,漢武獨尊儒家,因而秦漢時即銷聲匿跡。但這並不等於其學說及影響之亡絕,只不過沈隱民間而已,至東晉而又由張湛作註復行於世。張湛《列子序》中說《楊朱篇》為“僅有存者”之壹,這不是編造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