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的部首是阝,組詞可組為:陶器、陶瓷、姓陶、陶俑、熏陶等。
陶,左右結構,多音漢字,名詞時多念táo,做動詞時多念yáo。陶的基本釋義:用黏土燒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制造陶器:陶冶、陶鑄;喻教育、培養:陶化、陶育、陶染;快樂的樣子,使快樂:陶然、陶醉;古同“淘”,洗;姓氏。
陶作為名詞時詳細釋義:形聲,從阜,陶(táo)聲,阜,土山。從“阜”,與土有關。本義:陶丘;地名專稱,在今山東省定陶縣。相關古籍有:陶,再成丘也。——《說文》;陶丘於高山上壹重作之,如陶竈也。——《釋名》在濟陰,《夏書》曰,東至於陶丘北,陶丘有 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唐氏。——《說文》
陶作為動詞時詳細釋義:?制作瓦器,相關古籍:陶,作瓦器也。——《玉篇》;陶子河濱。——《呂氏春秋·慎人》;譬若陶人之埏埴。——《淮南子·精神》;萬室之國,壹人陶。——《孟子·告子下》?陶冶,化育 ,相關古籍: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延師擇友,陶成佳士。——範景文《賀王甥申之首入泮宮序》。
陶瓷
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是我國的壹種工藝美術品,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風格粗獷、的彩陶和黑陶。陶與瓷的質地不同,性質各異。陶,是以粘性較高、可塑性較強的粘土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細微氣孔和微弱的吸水性,擊之聲濁。瓷是以粘土、長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蝕,胎質堅硬緊密,叩之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