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布者:53012800100423
修身養性經典詩句格言1、寧靜可以致遠,淡泊可以明誌——諸葛亮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4、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5、夫誌,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孟子6、平靜如水,正直如繩。-------嚴遵7、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窘困而改節。------孔子8、生得貞心鐵石堅,肯將識見與時遷?--------鄭思肖9、世道別頹波,我心如砥柱。--------劉禹錫10、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1、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2、老子:“千裏之行,始於足下。”13、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14、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15、寶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16、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17、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卷雲舒。18、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萬仞,無欲則剛。19、浮躁壹分,到處便擡尤悔;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120、任人須知人,人須容人,人和事就;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為。21、安能盡如人意,要當無愧我心。23、修身豈為名傳世,作事惟思利及人。24、事在人為,休言萬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後壹步自然寬。25、功者難成而
2. 管子裏修身養性的文言文40字帶翻譯《管子》論修身養性 《管子》認為,“人者,身之本。”
那麽何以“為身”?《管子》說:“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道血氣”就是自我修身養性,這是“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卻是“長年”,即延年益壽:“長心”即增長智慧;“長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權修》還說:“有身不治,奚待於人;有人不治,奚待於家;有家不治,奚待於鄉;有鄉不治,奚待於國;有國不治,奚待於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們都自覺地修身養性,壹切行為都順乎規範,那麽,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應該成為修身的楷模。
修身養性,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與風範。 《管子》中有四篇專門講修身養性,這就是《心術》上下、《白心》和《內業》。
文章中反復論述“道”、“精”、“氣”、“神”、“性”等概念,論述“心”的功能。“心術”,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純潔心靈。
“內業”與“心術”相通,“內”即“心”,“業”即“術”。因此,《管子》講的這些玄妙道理就是“內心修養術”。
因此,《心術》上開宗明義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
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意思是說,心在人體,處於君的地位;九竅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職責。
心的活動合於正道,九竅就能按常規工作。心充滿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見顏色,耳就聽不到聲音。
所以說:在上位的脫離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職事。不要代替馬去跑,讓它自盡其力;不要代替鳥去飛,讓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動,以觀察事物的運動規律。動則失掉為君的地位,靜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運動規律了。
《管子》認為,通過內心的修養應該達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無所,善心安愛。”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 治心——“得壹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
然則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於形容,見於膚色。”
“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壹而棄萬苛,見利不誘,見害不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
(《管子·內業》)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狀態,達到以上各種修養標準,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將自來”,而不至再發生“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的毛病。
怎樣才能把“心”修養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種方法。 壹曰正靜。
“正”指“四體”言,“靜”指“血氣”言。《管子·內業》說:“四體既正,血氣既靜,壹意專心。
耳目不肖,雖遠若近。”四體都能端正,血氣都能平靜,壹意專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這樣,對於遙遠事物的了解就像對於近旁的事物壹樣。
思索產生智慧,懈怠疏忽產生憂患,殘暴驕傲產生怨恨,憂郁產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導致死亡。壹個人思慮過度而不休息,就會內生困窘,外受脅迫,如不早想辦法,生命就離開他的軀體。
又說:“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內裏不虛靜的人,是因為心沒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飾內德,如天之仁,如地之義,那就將漸漸達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認識萬物。
內心守靜而不生差錯,不讓外物擾亂五官,不讓五官擾亂內心,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認為,人如果能進到正和靜的境界,身體也就盤韌而骨強,進而能頂天立地,目視如同清水,觀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這正靜,其德行將與日俱新,而且能啟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極遠的地域。內裏有壹個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這將表現在形體容貌上,也能在顏色上看得出來。
善氣迎人,相親如同兄弟;惡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這種不用自己說出來的語言,比打雷擊鼓還響亮震耳。
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體,比日月還更光亮,體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還更透徹。達到正與靜的境界,聖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國也安定;保持心治,國也治理。治理在於內心,安定也在於內心。
內裏有壹個治理好的心,口裏摩拳擦掌就會是“治言”,加於民眾的就會是“治事”,因而事業振興而人民順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達到“壹言得而天下服,壹言定而天下聽”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來中正。
它的對立而是“喜怒憂患”。《管子·內業》篇說:“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
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性將大定”。
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壹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壹定是由於喜怒憂患,可以說,罅仇怒,什麽都比不上詩歌,消除憂悶,什麽都比不上音樂,節制享樂,什麽都比不上守禮,遵守禮儀,什麽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3. 尋修身養性的古文這個要根據個人的喜好來選擇書籍~以下是分類,妳可以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然後再選擇比較好~~壹般雜家的比較生活化,可以先看看
諸子百家
1、十三經: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春秋左傳、爾雅、禮記、論語、孟子、尚書、詩經、孝經、儀禮、周禮、周易
2、儒家經典:傳習錄、春秋繁露、大學章句、大學章句集註、賈誼新書、孔子家語、劉向說苑、呂氏春秋、論語集註、孟子集註、申鑒、荀子、鹽鐵論、晏子春秋、中庸、中庸集註
3、道家經典:抱樸子(內篇)、測字秘牒、純陽真經、道德經、洞天福地記、關尹子、海內十洲三島記、六十甲子本命元辰歷、黃帝陰符經、黃庭經、列子、鹖冠子、人倫大統賦、太上感應篇、悟真篇、陰騭文、尹文子、玉皇經、月波洞中記、雲笈七簽、周易參同契、莊子
4、兵家經典:八陣總述、百戰奇略、翠微先生北征錄、何博士備論、虎鈴經、紀效新書、將苑、歷代兵制、六韜、三略、三十六計、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守城錄、司馬法、素書、孫子兵法、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衛公兵法輯本、尉繚子、握奇經、吳子兵法、曾胡治兵語錄
5、醫家/法家經典:百家針灸歌賦、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八十壹難、黃帝內經靈柩經、神農本草經、鄧折子、管子、韓非子、商君書、慎子
6、雜家經典:菜根譚、泛勝之書、公孫龍子、鬼谷子、撼龍經、論衡、蒙求、墨子、忍經、三命通會、申子、疑龍經、葬法倒杖、葬書、宅經、忠經、怕老婆的哲學
7、釋家經典: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四十二章經、禪林僧寶傳、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8、蒙學經典:百家姓、鑒略妥註、了凡四訓、列女傳、千字文、三字經、聲律啟蒙、圍爐夜話、小學詩、訓蒙駢句、顏氏家訓、幼學瓊林、增廣賢文、朱子家訓
9、小說家經典:夢溪筆談、穆天子傳、山海經、世說新語、搜神後記、太平廣記、西京雜記
10、藝文類經典:曹操詩詞集、竇娥冤、範仲淹、浮生六記、古畫品錄、古文觀止、顧憲成、姜齋詩話、樂府詩集、樂府雜錄、李白詩選、李文忠公事略、林泉高致、六壹詩話、論詩三十首、羅隱集、孟郊集、千家詩、倩女離魂、詩品、宋詩壹百首、蘇洵集、桃花扇、陶庵夢憶、陶淵明文集、王陽明全集、文心雕龍、中國官場學、西湖夢尋、西廂記、徐霞客遊記、宣室誌、楊維楨集、藝文類聚、貞觀政要
11、藝術類經典:茶經、茶錄、茶疏、酒經、煎茶水經、金漳蘭譜、棋經十三篇、隨國食單、王氏蘭譜、陽羨茗壺系、養魚經、煮泉小品
12、歷史典籍:大唐傳載、歸田錄、國語、史通通釋、戰國策、法言、風俗演義、金樓子、陸賈新語、壹貫問答
4. 管子裏修身養性的文言文40字帶翻譯《管子》論修身養性 《管子》認為,“人者,身之本。”
那麽何以“為身”?《管子》說:“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道血氣”就是自我修身養性,這是“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卻是“長年”,即延年益壽:“長心”即增長智慧;“長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權修》還說:“有身不治,奚待於人;有人不治,奚待於家;有家不治,奚待於鄉;有鄉不治,奚待於國;有國不治,奚待於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們都自覺地修身養性,壹切行為都順乎規範,那麽,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應該成為修身的楷模。
修身養性,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與風範。 《管子》中有四篇專門講修身養性,這就是《心術》上下、《白心》和《內業》。
文章中反復論述“道”、“精”、“氣”、“神”、“性”等概念,論述“心”的功能。“心術”,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純潔心靈。
“內業”與“心術”相通,“內”即“心”,“業”即“術”。因此,《管子》講的這些玄妙道理就是“內心修養術”。
因此,《心術》上開宗明義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
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意思是說,心在人體,處於君的地位;九竅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職責。
心的活動合於正道,九竅就能按常規工作。心充滿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見顏色,耳就聽不到聲音。
所以說:在上位的脫離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職事。不要代替馬去跑,讓它自盡其力;不要代替鳥去飛,讓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動,以觀察事物的運動規律。動則失掉為君的地位,靜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運動規律了。
《管子》認為,通過內心的修養應該達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無所,善心安愛。”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 治心——“得壹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
然則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於形容,見於膚色。”
“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壹而棄萬苛,見利不誘,見害不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
(《管子·內業》)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狀態,達到以上各種修養標準,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將自來”,而不至再發生“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的毛病。
怎樣才能把“心”修養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種方法。 壹曰正靜。
“正”指“四體”言,“靜”指“血氣”言。《管子·內業》說:“四體既正,血氣既靜,壹意專心。
耳目不肖,雖遠若近。”四體都能端正,血氣都能平靜,壹意專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這樣,對於遙遠事物的了解就像對於近旁的事物壹樣。
思索產生智慧,懈怠疏忽產生憂患,殘暴驕傲產生怨恨,憂郁產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導致死亡。壹個人思慮過度而不休息,就會內生困窘,外受脅迫,如不早想辦法,生命就離開他的軀體。
又說:“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內裏不虛靜的人,是因為心沒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飾內德,如天之仁,如地之義,那就將漸漸達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認識萬物。
內心守靜而不生差錯,不讓外物擾亂五官,不讓五官擾亂內心,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認為,人如果能進到正和靜的境界,身體也就盤韌而骨強,進而能頂天立地,目視如同清水,觀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這正靜,其德行將與日俱新,而且能啟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極遠的地域。內裏有壹個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這將表現在形體容貌上,也能在顏色上看得出來。
善氣迎人,相親如同兄弟;惡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這種不用自己說出來的語言,比打雷擊鼓還響亮震耳。
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體,比日月還更光亮,體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還更透徹。達到正與靜的境界,聖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國也安定;保持心治,國也治理。治理在於內心,安定也在於內心。
內裏有壹個治理好的心,口裏摩拳擦掌就會是“治言”,加於民眾的就會是“治事”,因而事業振興而人民順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達到“壹言得而天下服,壹言定而天下聽”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來中正。
它的對立而是“喜怒憂患”。《管子·內業》篇說:“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
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性將大定”。
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壹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壹定是由於喜怒憂患,可以說,罅仇怒,什麽都比不上詩歌,消除憂悶,什麽都比不上音樂,節制享樂,什麽都比不上守禮,遵守禮儀,什麽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