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自己幼時借不到書而“形諸夢”是非常不幸的,而黃生能與作者“公書”是非常幸運的,所以作者要黃生“知幸與不幸”,珍惜少時光陰,專心讀書。我們當代的讀書條件比起黃生來又不知要幸運多少倍,我們更應“知幸與不幸”,珍惜現在這大好的學習條件和自己的青春年華,刻苦讀書。如果學有不成,非他人之過,自己應該多反省,知警惕。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壹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化弊為利,努力為自己創造條件,發奮求學。
課文圍繞中心,夾敘夾議,層次清楚地闡明事理。文章壹開始就提出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出人意料,引人深思,隨後圍繞著這個中心,逐層展開闡述。先以帝王、富貴人聞全都藏書豐富,卻沒有幾個讀書人,以及祖父輩盡心藏書而子孫輩隨意毀棄書這三種常見的事實,來作初步證明;再運用類比推理,以人們對於借來的東西和屬於自己的東西所采取的不同態度,來說明這個論斷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作者從那常見的現象中推究出其原因──“慮人逼取”,這種外來的壓力,會化為鞭策自己的動力,有力地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著,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時借書之難、讀書用心之專和做官後有了大量的書籍卻不再讀書等切身經歷,從正反兩個方面做進壹步的論證。最後,在上述分析說明的基礎上,緊扣“借書”壹事,指出黃生有幸而遇肯“公書”的人,勉勵他應該珍惜機會,勤奮學習。
需要註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雖然是“書非借不能讀”,但很明顯,僅從字面上來看,這個論點帶有很大的片面性。“說”本身不同於規範、正統的論說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壹位才子氣頗重、任性適情的人。因此,我們更宜於把本文視為作者在有感而發的情況下率性而為的壹篇帶有遊戲性質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對逝去的青年光陰的懷念、對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則在鼓勵、教育黃生,只是沒有板起面孔來。
中心:作者就黃生借書壹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黃生努力為自己創造條件,發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