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楊利偉:男,1965年生,遼寧綏中縣人,身高1.68米。1996年參加航天員選拔,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 2003年10月15日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升空,成為我國首位太空人。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
②聶海勝:男,1964年生,湖北棗陽人,身高1.72米。原為空軍壹級飛行員。1983年入伍,1996年參加航天員體檢,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03年9月成為中國載人航天首飛梯隊航天員,2005年10月12日搭乘神舟六號飛船升空,執行多人多天任務。
③費俊龍:男,1965年生,江蘇昆山人,身高1.70米。原為空軍特級飛行員。1982通過空招成為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10月12日搭乘神舟六號飛船升空,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
④ 翟誌剛,男,漢族,黑龍江龍江縣人,黨員,大學文化、雙學士。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正團職,上校軍銜。曾任空軍試訓中心某團飛行教員,飛過殲七、殲八等機型,安全飛行950小時,為空軍壹級飛行員。
⑤吳傑,男,漢族,河南鄭州人,黨員,大學文化、雙學士。1963年10月出生,1980年9月入伍,1985年5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副師職,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訓練基地領航主任,飛過殲六等機型,安全飛行1200小時,為空軍壹級飛行員。
⑥劉伯明,男,漢族,黑龍江依安人,黨員,大學文化、雙學士。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正團職,上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飛過殲八等機型,安全飛行1050小時,為空軍壹級飛行員。
⑦景海鵬,男,漢族,山西運城人,黨員,大學文化、雙學士。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正團職,上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六等機型,安全飛行1200小時,為空軍壹級飛行員。
⑧劉洋,女,漢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黨員,學士學位。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少校軍銜。曾任空軍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安全飛行1680小時,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2010年5月正式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⑨王亞平,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人,中***黨員,學士學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少校軍銜。
⑩趙傳東,男,是壹名中國航天員,於1998年成為神舟計劃第壹批航天員14人中的壹員。上校,選拔自空24師。
擴展資料:
航天活動是壹種特殊的職業活動,它具有工作環境特殊、職業技能高度復雜、飛行任務艱巨等特點。這樣的職業,要求航天員不僅具備健康的體格、良好的心裏素質,而且對航天環境要有高度的耐受和抗壓能力,同時還應具備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能等。
因此,世界各航天部門對航天員都進行了精心的選拔。
航天員選拔的具體內容根據航天器的裝備、航天任務等確定,壹般分為4個方面。
1、基本條件
與飛行員選拔相同,但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要求更高。
2、醫學選拔
除沿用飛行員的醫學選拔條件外,還在既往史上註意有無隱性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紊亂。在體檢中須全面而細致地檢查心血管系統、前庭功能和視覺系統等。
3、心理選拔
心裏素質選拔是航天員選拔的重要方面,要查明受檢者的性格、情緒穩定性、精神狀態、與人***事的適應性和協調性等。
入選條件:
想成為宇航員,入選條件除飛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基本身體素質良好外,還必須通過航天城特有設施的"技術考驗",包括:每分鐘轉速24圈的轉椅,以檢查其對震動及眩暈的耐受能力;前後甩動幅度15米的電動秋千,以測試飛船進入軌道時可能使人體產生的空間運動病等。
宇航員在太空中睡覺的的確確是"糊塗覺",其表現壹是黑白不分,二是睡姿奇異。
黑白不分,是說宇航員在天上繞地球航行,太空日出日落由航天器繞地球壹圈的時間而定。有時24小時內日出日落交替許多次,宇航員無法遵循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只好機械地按鐘點安排工作和睡覺。
睡姿奇異,是說宇航員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覺。在地球重力環境,人們習慣於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為"下",把"天"的方向定為"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腳踩大地,頭頂藍天"。
可是到了失重的環境裏,人們失去了"上""下"的參照坐標,腳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妳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覺也就沒有了"平躺"壹說。由於無論站著、躺著,還是趴著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員睡覺可以飄在太空艙裏睡,掛在墻上睡,綁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梁上睡,靠在桌邊睡。
不過大多數宇航員不習慣飄蕩著睡。壹旦從飄浮睡眠中醒來,他們會產生壹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為了獲得安全感,宇航員壹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墻壁上的睡袋裏,睡袋拉緊後能給人體施加壹定的壓力,使人消除恐慌感。
作為人類歷史上發射次數最多的火箭和載人飛船系列,聯盟號火箭和聯盟號飛船都在不斷的挫折和故障中發展出很高的可靠性。
1975年4月5日,指令長V·G·拉紮列夫與工程師O·G·馬卡洛夫搭乘聯盟18號飛船前往禮炮4號空間站,執行長達60天的駐留任務。當地時間14:03,聯盟號火箭點火升空。
起飛後288秒,乘組正在等待“第二級”(即芯壹級)分離,但感受到比之前執行的聯盟12號任務更嚴重的偏航與滾轉。這時儀表板突然顯示“助推器故障”,艙外發動機聲音消失,艙內警報大作,隨後乘組處於失重狀態。
聯盟號火箭的“第二級”和“第三級”是通過桁架連接的,通過引爆爆炸螺栓分離。但是過大的火箭擺動角度令程序控制器發生錯誤,過早地向其中壹部分螺栓發出了起爆命令,而提前引爆的螺栓又摧毀了另壹部分螺栓的電路。
因此在“第三級”點火時,火箭還拖著壹個大而無當的“尾巴”。盡管“第三級”火箭的推力能夠將“尾巴”吹掉,但火箭也因額外的氣動阻力和幹擾偏離了軌道。在T+295秒,聯盟號飛船的陀螺儀檢測到飛行的擺動角度超過10°的安全界限,因此自動啟動了逃逸程序。
聯盟號飛船與“第三級”火箭分離,推進艙點火,在飛船三艙分離之前將其帶離危險區域,隨後進行彈道式再入。
根據指令長紮卡列夫的回憶:“我們漸漸受到重力緩慢的、令人不適的牽引,重力增加得很快,超出我所想象的。壹股看不見的力將我壓向坐椅,眼皮像灌滿了鉛,呼吸開始變得越來越困難。過載壓迫著我們,使我們無法說話,吞掉了所有聲音,只剩下喘息聲。我們盡最大努力承受著過載。”
事後調查顯示,這次彈道再入中,乘組承受了14到15個g的過載,其中峰值過載更是高達21.3g。隨後,飛船成功降落在距離中國邊境800千米左右,積雪深達1.5米的野外。經管歷經磨難,兩名航天員都以良好的狀態活了下來,甚至還與以為他們已經犧牲的美國同行踢了壹場足球賽。
這次事故由於沒有構成軌道飛行,蘇聯並沒有賦予其“聯盟18”的正式編號,而稱之為“4月5日異常”,在美國方面的記錄中,也稱其為“聯盟18A”。
“4月5日異常”與聯盟MS-10相比,發生事故的飛行時間更長(T+295秒),高度更高(達到150千米,超過馮卡門線),彈道式返回承受的重力更大,救生方式為船箭應急分離——即飛船整體與火箭分離,依靠推進艙脫離危險區。
令人欣慰的是,這兩次事故都成功挽救了宇航員的生命,如果再算上1983年聯盟T-10-1的逃逸塔逃逸,可以說聯盟號飛船已經把發射階段的主要逃逸救生程序都執行了壹遍,且全部取得成功。
如果說載人航天的風險不可避免,設計師的使命就是通過切實可靠的手段,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正如在國際空間站拍下聯盟MS-10事故的指令長亞歷山大·格斯特所說:“今天的事件證明,‘聯盟’號飛船很優秀,能夠在類似的事故中挽救宇航員的性命。”
事實再壹次證明,載人飛船依然是人類最可靠,最值得信賴的天地往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