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岸赤幘
篝火狐鳴(拼音:gōu?huǒ?hú?míng)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篝火狐鳴”的原義是秦末陳勝欲舉事,故意在夜晚時,把燈火放在廟宇的竹籠中,使其若隱若現,並裝狐嗥的聲音,使人以為神明顯靈;後比喻謀劃起事或謠言惑眾;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
出處: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拓展:陳勝(?—前208年),字涉,陽城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壹。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聯合吳廣率領戍卒發動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起義,成為反抗暴秦起義的先驅;占據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次年,陳勝被秦將章邯所敗,為車夫莊賈所害,葬於芒碭山。從稱王到兵敗身亡歷時六個月。死後被追謚為“隱王”,史稱“楚隱王”。
陳勝年輕時給人當雇工,當時正值秦朝的殘暴統治時期,階級壓迫極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命運相同的人。有壹天,他對壹起耕田的夥伴們說:“以後如果有誰富貴了,可別忘了壹塊吃苦受累的窮兄弟”。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大興土木,修建長城、阿房宮。秦二世即位後,變本加厲,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陳勝、吳廣篝火狐鳴,揭竿而起,秦朝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土崩瓦解。可見,民是國家之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們在付諸行動之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預先把各個方面都考慮清楚,這樣以來,問題才能順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