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的拼音是[ sōng ]。
釋義:
1、常綠喬木。有多種,樹皮多呈鱗狀塊片開裂,葉針形成束,球果有木質鱗片。是重要的用材及采松脂樹種。
2、不緊密;不堅實
3、放開;使松
4、不緊張;不嚴格?
5、用瘦肉、魚等做成的茸毛狀或碎末狀食品。
6、經濟較寬裕。
組詞:
松柏、松樹、松果、輕松、寬松、松弛、松動、蓬松、松綁、松軟、松鼠、松緊、松懈、松開、松散、松花、雪松、松子、松茸、肉松、松石、松手、松口、松木、稀松、松仁、松鶴、松糕、松馳、松土、松針、酥松、油松、松竹
字源演變:
松,形聲字。在甲骨文中,“松”字左邊為“公”,表示字音;右邊為“木”,表示字義。而在小篆文中,“公”和“木”的左右位置互換,但詞義沒變。
本義為樹木名,松樹。《說文》:“松,木也。”《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喬松,隰有遊龍。”又《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又借為松散、松弛。《字匯補·木部》:“松,與松同。”“松”字用作形容詞,通“松(繁體)”,指頭發很亂。
新中國成立後,“松(繁體)”被並入了“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