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中國,連珠槍壹般是指手動供彈的彈倉式連發槍(現多不用此稱呼),但為什麽單單莫辛.納甘步槍就被稱為水連珠呢?這是因為中國最初接觸到這支槍時,配發的是俄國的水兵部隊,故得此名。
整體來看,莫辛.納甘步槍的外形很有特點,除槍機後端突出的擊針尾座和外露式彈倉外,槍托和護木輪廓弧線比較明顯,槍托底部略呈上寬下窄的倒三角形,而且1908年以後的產品,槍背帶兩頭直接穿入槍托和護木。該槍的另壹特點是使用四棱刺刀,1891、1891/10和1891/30式均為可卸套筒式,使用前通過套筒聯接在槍口上,後期的1944式改為折疊式設計,但刀型基本相同。這種刺刀雖然功能單壹,但穿刺力很強,殺傷效果好,加上1891式超過1300毫米的全槍長,使得該槍在白刃戰中壹點不輸於以拼刺見長的日本38式步槍。不過,在二戰這樣的戰場環境下,莫辛.納甘的長度就顯得太長了,在工事、戰壕中出入不便,而且重量也偏大,因此槍托只能使用較輕的樺木制造。同時,與毛瑟98、李.恩菲爾德等其他非自動步槍相比,莫辛.納甘的槍機設計稍顯粗糙和復雜,同時其彈容量有限,發射速度也較低,在火力為主的時代,被淘汰的最終命運顯然不可避免。另外值得壹提的是,莫辛.納甘吸引人的優點還在於易於生產和簡單可靠-這非常符合俄國工業化程度低、士兵受教育程度低的實情。前者能適應戰爭時期的簡陋生產條件,在同樣時間內可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以供應前線。而對只經過短期訓練就補充到部隊的成批新兵來說,簡單的莫辛.納甘往往比精細的半自動步槍更容易掌握,在缺乏保養和維修的戰場條件下更容易操作,同時能有效地避免浪費子彈。這也是為什麽在出現了SVT等優秀的自動武器之後,莫辛.納甘還能基本保持其原有地位的原因。
水連珠步槍在它的老家俄國(蘇聯)是俗稱“三線式”步槍的。所謂“三線式”,是俄國的長度單位,壹線約等於2.54毫米。三線就是7.62毫米口徑(7.62x54mmR)。
水連珠步槍的正式名稱是M1891型莫辛-納甘步槍。
這家夥的特點:
性能出眾:
它是世界最著名和使用最廣泛使用時間最長的步槍之壹,主要由俄國陸軍大尉莫辛設計,比利時人納甘(此人還設計了6發左輪手槍,也是俄國的制式裝備,直到1930年托卡列夫設計的TT-30裝備蘇軍前,俄軍蘇軍大量采用)設計了槍機,1891年成為俄國的制式步槍。水連珠屬於旋轉後拉式槍機的手動步槍,以前常常被認為是壹支笨重、落後的武器,其實並不盡然。與後期的毛瑟Kar98k等比較,它自然有些落伍,但在同時代武器中卻屬於佼佼者。與同屬於無煙火藥時代首批步槍的老套筒-德國1888式相比,水連珠在外形、長短、重量上都與前者相仿,而且兩者彈倉均為外露式。它們都是以黑火藥手動步槍為基礎改進而成,這種改進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槍機和彈倉,但在具體結構上,兩者又不盡相同。比如1891式水連珠槍機由可以手工分解的6個機件組成,而1888式是8個部件;擊發部分1891式是4個零件,1888式則是5個。在槍機構造細節上,1891式擊針座直接擰在擊針尾上,由壹個連接板與機頭相結合,擊針座後拉左旋即可實現保險,不易因磨損而失效,而且擊針突出量可以調整,即使磨損也不會造成整個擊針報廢,拉殼鉤是固定式的,不易丟失。而1888式槍機結構要復雜得多,其保險桿容易因磨損和變形而失去保險功能,拉殼鉤則是壹個獨立部件,在分解槍機時不小心即會脫落丟失。至於彈倉部分的設計,顯然1891式所用的橋夾裝填方式比1888式的漏夾更加方便實用,也利於保養。所以,雖然水連珠只比老套筒晚誕生3年,但無論從工藝性和維護的簡便性上,還是從各項細節設計上,都要明顯高出壹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