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釣魚故事主要講述了姜太公為了找尋明主,直鉤釣魚的故事,具體如下:
殷商王朝後期,殷紂王暴虐無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部落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四邊諸侯望風依附。
心懷奇策的姜尚,得知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來到渭水之濱的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
壹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放上魚餌,然後把它沈在水裏,誘騙魚兒上鉤。但姜尚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並且離水面三尺來高。並且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妳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壹天,壹個叫武吉的樵夫來到溪邊,見姜尚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妳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壹條魚的!”姜尚舉了舉釣竿,說:“我寧願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
這壹天,周文王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邊上正好遇見了釣魚的姜尚。姜尚奇特的釣魚方法吸引了文王的註意,於是便和他攀談起來。談話中,周文王發現姜尚是壹個目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
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壹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
於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壹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姜尚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人物簡析
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只是個傳說,但其影響至為深遠。“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句歇後語便出於此。周文王和姜尚風雲際會,演繹了壹段君臣遇合***建功業的千古佳話,姜尚也因此與伊尹齊名成為最早的帝王師。
“姜太公釣魚”成了中國歷史上有抱負的知識分子,希望得到統治者賞識,卻又清高自許不失體面的壹種模式,開了“隱以致用”的先河。後世的諸葛亮高臥隆中,劉備三顧茅廬,就是“姜太公釣魚”的翻版。以至後來有了專以隱居沽名釣譽謀取祿位的“終南捷徑”之說。
姜太公作為最早的帝王師之壹,歷來被推崇備至。“黃石授書”故事中,黃石老人授予張良的兵書就是《太公兵法》,並言“讀此可為王者師”。李白在《贈錢征君少陽》詩中稱“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那也是李白的壹個夢想,只可惜他的“周文王”沒有出現。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壹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壹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壹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是護佑之神。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太公垂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