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描寫水鄉茶居的詞語

描寫水鄉茶居的詞語

1.水鄉茶居的介紹

茶居的建築古樸雅致,小巧玲瓏,多是壹大半臨河,壹小半倚著岸邊。地板和河面留著壹個漲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築上有較大的變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結構,也有磚木結構的,而我卻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頂上,覆蓋著蓑衣或松樹皮,臨河四周也是松樹皮編成的女墻,可憑欄品茗,八面來風,即便三伏天,這茶居也是壹片清涼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舊時多用“發記茶居”、“昌源茶室”之類字號。現在,水鄉人也講斯文,常常可見“望江樓”、“臨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號。

舊時的水鄉茶室,多備“壹盅兩件”。所謂“壹盅”,便是壹只鐵嘴茶壺配壹個瓦茶盅。壺裏多放粗枝大葉,茶葉味澀而沒有香氣,僅可沖洗腸胃而已。所謂“兩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頭糕、蘿蔔糕之類,雖然不怎樣好吃,卻也可以填肚子,幹粗活的水鄉人頗覺實惠。現時,水鄉人品茗,是越來越講究了,茶居裏再也不見粗枝大葉,鐵嘴壺也被淘汰,換上雪白的瓷壺。櫃臺上陳列著十多種名茶,洞庭君山、雲南普洱、西湖龍井、英德紅茶……偶有壹兩種大眾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紅了。至於那“兩件”,也絕非粗品,而時興“幹蒸燒賣”,“透明鮮蝦餃”、“蛋黃魚餅”、“牛肉精丸”之類,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葉糯米雞”了。

水鄉人飲茶,又叫“嘆”茶。那個“嘆”字,是廣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論“嘆”早茶或晚茶,水鄉人都把它作為壹種享受。他們壹天辛勤勞作,各自在為新生活奔忙,帶著壹天的勞累和溽熱,有暇“嘆”壹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緊張生活的壹種緩沖。我認為“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嘆”茶的特點是慢飲。倘在早晨,茶客半倚欄桿“嘆”茶,是在欣賞小河如何揭去霧紗,露出俏美的真容麽?瞧,兩岸的番石榴、木瓜、楊桃果實,或濃或淡的香氣,滲進小河裏,迷朦、淡遠的小河,便如傾翻了滿河的香脂。也許,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櫓揚帆來去,看榕蔭、朝日及小鳥的飛鳴吧!倘在傍晚,日光落盡,雲影無光,兩岸漸漸消失在溫柔的暮色裏,船上人的吆喝聲漸漸遠去,河面被壹片紫霧籠罩。不知不覺,皎月悄悄浸在小河裏……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為之傾倒,然而多是“蔔佬”的茶客。他們“嘆”茶,動輒壹兩個小時,有如牛的反芻,也是壹種細細品味——不是品味著食物,而是品味著生活。

壹座水鄉小茶居,便是壹幅“浮世繪”。茶被“沖”進壺裏,不論同桌的是知己還是陌路人,話匣子就打開了。村裏的新聞、世事的變遷、人間的悲歡,正史的還是野史的,電臺播的大道新聞還是鄉村小道消息,全都在“嘆”茶中互相交換。說著,聽著,有輕輕的嘆息,有呵呵的笑聲,也有憤世嫉俗的慨嘆。無怪乎古時柳泉居士蒲松齡先生要在泉邊開壹小茶座,招呼過往客人,壹邊“嘆”茶,壹邊收集可寫《聊齋誌異》的故事了。

在茶居裏,也有獨自埋下頭,靜靜地讀完壹張《羊城晚報》的人,讀著,讀著,突然拍案而起,驚動四鄰。他們評論著、嘆息著、贊揚著……茶越“沖”越淡了,話卻越說越濃。壹樁樁事兒,就在“嘆”茶中經過“斟盤”而“拍板”了。這時,茶客們的興致更濃了,他們舉起茶杯“碰”起杯來……

這樣的“草草杯盤***壹歡”,便是水鄉生活中的詩。生活有了詩,“嘆”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而世間最好的酒肴,莫過於生活中的詩了。有了詩,桌上即使擺著鹽漬雞、炸禾花雀、燉水魚、炸花生米等,也味同嚼蠟了。惟獨那壹盅茶,絕不可放棄,因為它也能“釀”出生活中的詩來。

月已闌珊,上下瑩澈,茶居燈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皺,水氣的奔馳,夜潮的拍岸,壹座座小小茶居疑在醉鄉中。壹切都和心象相融合。我始覺這個“嘆”字的功夫,頗如藝術的魅力,竟使人“漸醉”……

2.水鄉茶居的句子賞析,要兩句,急

句子:“船上人的吆喝聲漸漸遠去”賞析:“漸漸遠去”可看出水鄉人忙碌的壹天結束了.總結:寫小河清晨與傍晚的景色其實也正是在寫水鄉人生活的壹些側面,小河的節奏是水鄉人生活的節奏,幽人雅士賞景是在景外,而水鄉人賞景是在景中.幽人雅士賞景是為景而傾倒,水鄉人賞景更是壹種對生活的品味,回味自己勞動的場景.

:“茶客半倚欄桿‘嘆茶’,是在欣賞小河如何揭去霧紗,露出俏美的真容麽?”(擬人) 、“也許,是在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櫓揚帆來去”(擬人)賞析:小河養育了水鄉人,用擬人手法將小河看作人,賦予小河無限風情,足見水鄉人對小河的喜愛。水鄉人的生活離不開這溫柔、俏美的小河。從“大小船只”、“搖櫓揚帆”中可看出水鄉人忙碌的壹天開始了。 B句子:“瞧,兩岸的番石榴、楊桃果實,或濃或淡的香氣,滲進小河裏,迷蒙、淡遠的小河,便如傾翻了滿河的香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