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美自由貿易區
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是在區域經濟集團化進程中,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美洲組成的。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組成於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壹致意見,並於同年12月17日由三國領導人分別在各自國家正式簽署。
1994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宣布成立。三個會員國彼此必須遵守協定規定的原則和規則,如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來實現其宗旨,藉以消除貿易障礙。
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貨物可以互相流通並減免關稅,而貿易區以外的國家則仍然維持原關稅及壁壘。美墨之間因北美自由貿易區使得墨西哥出口至美國受惠最大。
2、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亦稱“小自由貿易區”。英國、丹麥、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奧地利7國根據1960年1月簽訂的 《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公約》(《斯德哥爾摩公約》) 組成的工業品自由貿易集團。1960年5月正式成立,總部設在日內瓦。
1961年3月,芬蘭成為聯系國。1970年3月冰島正式加入。1973年1月,英國、丹麥退出,加入歐洲經濟***同體。1986年1月,葡萄牙退出,加入歐洲經濟***同體。
它的宗旨是:消除成員國間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現集團內工業品自由貿易。主要組織機構有:理事會、常設技術委員會、聯合咨詢委員會和秘書處。根據 《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公約》規定,小自由貿易區自1960年起經過10年過渡期,分9次逐步削減直至完全取消成員國間工業品貿易關稅和數量限制。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縮寫CAFTA,是中國與東盟十國組建的自由貿易區。中國和東盟對話始於1991年,中國1996年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國。
2010年1月1日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自貿區建成後,東盟和中國的貿易占到世界貿易的13%,成為壹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
? 擴展資料:
歐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以及於2002年11月簽署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協議是世界上三大區域經濟合作區。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
為擴大雙方的經貿交往,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镕基1999年在馬尼拉召開的第三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中國願加強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聯系。
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和東盟合作歷程中歷史性的壹步。它充分反映了雙方領導人加強睦鄰友好關系的良好願望,也體現了中國和東盟之間不斷加強的經濟聯系,是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中新的裏程碑。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將會創造壹個擁有18億消費者、近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2萬億美元貿易總量的經濟區。
按人口算,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從經濟規模上看,將是僅次於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由中國和東盟10國***創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百度百科-歐盟自聯盟由貿易
百度百科-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百度百科-北美自由貿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