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壹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壹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壹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壹度出現了壹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壹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國。
分析: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嶽飛“精忠報國”
嶽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嶽飛”四個字,制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托給妳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嶽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嶽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壹以委卿,朕不遙度。”
嶽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紮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但是,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嶽飛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嶽飛退兵。後嶽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分析:“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嶽飛的忠勇故事千百年來激勵了壹代又壹代中國人。每當外侮當前,人們總是以嶽飛為榜樣,堅決抵抗。
三、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壹中國的事業等問題,出了壹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分析:“位卑未敢忘憂國”,為國分憂,是每壹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義務。
四、於謙壹身清白
於謙是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19歲時寫《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寫詩明誌,激勵自己。在他數十年的為官生涯中,蔑視榮華富貴,珍視道德修養。
於謙巡撫河南、山西達19年。當時封疆大吏進京述職,多要向朝中權貴有所饋贈,而於謙每次進京,部是"空囊以入"。好心人勸他:"雖不願送金銀珠寶攀附權貴,至少總要帶點土特產線香、磨菇、絹帕之類的東西才好。"
於謙哈哈大笑,舉起雙袖說:"我帶有兩袖清風!"並就此作七絕壹首:"手帕磨菇和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於謙可謂壹生清白,兩袖清風。
分析:愛民何嘗不是壹種愛國,不貪不腐,壹生清廉,是壹種高尚的修養更是壹種愛國的境界。
五、林則徐 (清朝道光時期大臣、民族英雄)?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 侯官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壹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