躊躇的近義詞有:遲疑、踟躕、夷由、觀望、仿徨、夷猶、猶疑、遊移、動搖、徘徊、躑躅、猶豫
躊躇是壹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hóu chú,
釋義:1、指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2、做思量、考慮的意思。3、很得意的樣子。
引證解釋:
1、猶豫不決地踱來踱去。
宋玉《九辯》:“蹇淹留而躊躇。”
明 施耐庵《水滸》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鬧飛雲浦》:提著樸刀躊躇了半晌,壹個念頭,竟奔回孟州城裏來。
《音樂巨人貝多芬》:“女傭略壹躊躇後,走上去引起他的註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煩的。”
2、猶豫
唐 白居易《長恨歌》: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六回:梁中書道:“禮物都已完備,明後日便用起身。只是壹件事,在此躊躇未決。”蔡夫人道:“有甚事躊躇未決”梁中書道:“上年費了十萬貫收買金珠寶貝,送上東京去,只因用人不著,半路被賊人劫將去了,至今無獲。今年帳前眼見得又沒個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躊躇未決。”。?[2]?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壹百回:“晉鄙接符在手,心下躊躇,想道:‘魏王以十萬之眾托我,我雖固陋,未有敗_之罪。今魏王無尺寸之書,而公子徒手捧符,前來代將,此事豈可輕信。’”
李二和《巴黎之約》:“她來的太匆忙太突然了。我生怕是在夢中。我躊躇在她的面前,許久才小心翼翼地窺顧她壹眼。”
魯迅《壹件小事》:車夫聽了這老女人的話,卻毫不躊躇,仍然攙著伊的臂膊,便壹步壹步的向前走。
3、很得意的樣子。
《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毛二胡子接到家信,看完了,咂嘴弄唇,只 管獨自坐著躊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