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是比較古老的文字,現代基本很少用,通常用在郭表達。虢的來源多種解釋:
《說文解字》《說文·虎部》"虢,虎所攫畫明文也。從虎、寽聲。"段玉裁註:"攫者又所執者,畫者叉所畫也,故有明文也。虢字本義久廢,罕有用者"。《說文解字》,對於''寽",《說文解字》又說:"五指持也。"許慎對虢字本義的解釋,可謂望文生義,不著邊際。因"虢字本義久廢,罕有用者",故後人對其本義感陌生。因此,要想弄清虢國的名義,只有對"虢"字的構形作深入分析,才能窺見其壹斑。
虢字最早見於殷墟甲骨壹期蔔辭。甲骨金文虢字大體有三種寫法:但是最後《說文解字》選定的是第壹種寫法。
1、 《合》 18187正 鄭虢仲簋 "虢"字金文由三部分組成:右邊是虎,左邊上下是爪和又(表示手的意思)。此形從雙手、從虎,作兩手搏虎狀。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卷五引丁山說:"當是象兩手搏虎之形,虢之初文也。"甚是。《說文解字》選定的是此"虢"字。
2. 昭錄伯簋
"虢"字金文由三部分組成:右邊是虎,左邊上幹下又。此形從攴,從虎,作持械擊虎狀。康殷在《文字源流淺說》壹書中說:甲骨文中的"虢"字,其象形文字是:右邊壹 只虎,左邊為壹兵器"戈"。並進壹步解釋說:"綜合分析其初文,從手從戈,從虎,概原象以戈獵虎之狀。戈亦聲。後漸訛做雙手之形,有徒手搏虎之意。
3、 班簋 虢叔 虢叔尊
(1)字金文由三部分組成:右邊是虎,左邊的是上面是爪下面是攴,此形從手、從攴、從虎,作壹手按虎,壹手持械,奮力擊虎狀。
(2)虢有徒手搏虎並剝下虎皮之意。
"虢"字金文由四部分組成:右邊是虎,左邊的中間是蔔,上下是爪和又(表示手的意思)。關於"蔔"字,《說文》中的解釋是"灼剝龜"。"蔔"字源於在龜甲上占蔔,使用的甲板要先剝去龜殼上的皮,所以蔔有剝皮之義。
"剝"字的別體字左邊是錄,右邊是立刀旁。刀是剝的工具,蔔表示剝的內容,所以蔔確有剝義。當然,剝的是皮。
在周代金文銘文中,屢屢有周王賞賜臣下"朱虢"的記載,與《詩經》中"朱鞹"的意思相同。朱虢就是紅色的皮革,是周代車上的飾物,通常由周王賜給臣子以示榮寵。周代貴族鑄器時把周王賞賜的朱虢銘之於器物上,以此相互誇耀。
虢與虎有關系,多種解釋含義,有徒手博虎或者虎皮相關解讀。來源還未確確考證。
虢與郭本質上是壹致的,它們的***同點在於皮。皮是動物的外層,城墻是處所的外層,所以虢等於郭。如果論起先後,應是虢在先郭在後,因為人類的狩獵活動要先於建造城邑。先民捕獵老虎,重在得到虎皮。後來,古人建造城邑,城墻也像皮壹樣處在外層,就讀音而言,當時的人們也稱它為虢。但是,就文字而言,古人又依據城墻的形狀,把字寫成郭。就城郭而言,字音是虢,字形是郭,字義是皮。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