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壹、 姓氏源流 1、 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壹,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壹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2、 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壹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壹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 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壹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二、 遷徙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於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壹帶。早在戰國時,黎氏就有向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梁(今屬陜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壹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黎姓家族再次南遷,並在以後的時間裏也主要繁衍遷徙於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後,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壹個南方姓氏。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黎氏堂號主要有“載酒堂”。宋朝時,黎子雲兄弟家貧好學。蘇東坡曾去訪問他們兄弟,子雲和弟弟也經常載酒(帶著酒)去拜訪蘇軾,向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了壹塊匾叫“載酒堂”。 另外還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號。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壹,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幹。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四、 歷史名人 黎庶昌:貴州遵義人,清末散文家,曾為曾國藩僚屬,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並稱:“曾門四弟子”。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大臣。論文推衍曾國藩之說,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園叢稿》,編有《讀古文辭類纂》。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淡於榮利,專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人,明代書畫家,其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鐓:廣安(今屬四川)人,宋英宗時慶歷進士,被蘇軾稱為“剛而仁明,正而不阿”。
您還可以點擊底部客服官網給您的寶寶起名,賜子千金不如賜子好名,很多家長都關註了我們,我們會根據寶寶出生年月日,為寶寶起壹個帶著壹生好運的好名字:/qi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