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有什麽快快

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有什麽快快

1、壹袋幹糧

這個故事講述了壹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壹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壹袋幹糧,卻在過壹座橋時為照顧壹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幹糧掉入河中沖走了。

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幹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壹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幹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壹點幹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

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壹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壹樣堅強的意誌;卻知道體諒他人。

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壹些,她沒有這麽做,她選擇沈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裏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

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麽做,她細心照料壹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壹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2、戰地女傑

賀子珍的身體裏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中,活躍著壹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誌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

饑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麽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壹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壹路穿行。 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

那是壹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壹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壹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咤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蕩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壹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裏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壹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壹架快速俯沖下來,壹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

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裏、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壹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壹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壹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壹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壹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裏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壹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壹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有17塊大小不壹、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

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裏噙滿淚花,卻堅持壹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壹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壹份永久紀念。

3、雪山小太陽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6月 地點:夾金山。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顫栗。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

寒冷、饑餓、稀薄的空氣侵襲著這支堅強的隊伍,已經有很多同誌在這片讓神靈都敬畏的土地上永遠閉上了眼睛。

突然,風雪中傳來壹陣充滿活力的歌聲:夾金山高又高,堅持壹下勝利了!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歌聲穿透風雪,驅散了寒冷與疲憊,給前進中的隊伍帶來陣陣暖意。

大家擡頭望去,山坡上壹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跳著、唱著,揮舞著手裏的快板,快樂的身影像壹團跳動的火焰。

“我們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戰士們笑了。這名唱歌的女戰士是紅軍隊伍裏的小衛生員,誰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壹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

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把身上穿的壹件紅毛衣送給了她。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及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裏跑前跑後,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艷艷的顏色在雪地裏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

隊伍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連呼吸都困難。很多同誌因為疲憊和饑餓坐在了雪地上,這壹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

紅毛衣也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小太陽”的腳步也越來越遲緩。突然,她停了下來,路邊坐著壹個受傷的戰士,把頭埋進臂彎裏像在打瞌睡。在這裏,停頓就意味著死亡。“小太陽”拼命地搖著他,戰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說:“冷,冷……”隊伍依然緩緩地前進著。

有人突然發現,隊伍裏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幹部休養連的戰士們到處尋找,在半山坡的雪地裏,看到這個年少的衛生員靜靜地躺在山坡上,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

她只穿著壹件單薄的軍衣,小小的臉上沒有壹絲血色。在擔架上,戰士們找到了那件紅艷艷的大毛衣,它穿在壹個受傷的戰士身上。

傷兵流著淚回憶說,困乏時坐在雪地裏,只覺得有人在拼命地拉著他,對了,還聽見了歌聲,他說,很熟的歌: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沈默了。

傷兵脫下紅毛衣,鄭重地鋪在雪地上。它像女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頂已經微現陽光,太陽紅彤彤,照在皚皚白雪之上,映出壹道道金色的光芒。穿過歲月的悠遠,70年前,那許許多多美麗的壯烈的故事依然生動、依然鮮活。

曾經有壹個愛唱歌的小女孩,快樂地行走在這支波瀾壯闊的隊伍裏,她唱過最響亮的歌謠,讓疲憊的戰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陽;她跳過最動人的舞蹈,讓受傷的老兵忘記傷痛,欣然而笑。

她曾為壹件普通的紅毛衣欣喜不已、視若珍寶,在最危險的時候她又把自己最珍愛的東西,連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讓給了自己的戰友。她還只是個孩子。那壹年,她15歲。

擴展資料:

長征的由來:

提起紅軍長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征”、“萬裏長征”、“二萬五千裏長征”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壹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

同年11月,中***駐***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壹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

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裏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壹次提出“萬裏長征”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征裏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裏”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中央政治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壹方面軍壹萬八千裏的長征是、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9月12日,中***中央在俄國界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誌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余裏的長征”。

10月19日,中***中央率陜甘支隊(由紅壹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陜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長征。當天,毛澤東即指出:紅壹方面軍長征“根據紅壹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裏”。

11月13日,中***中央在《中國***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壹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余裏的長征。跨過了十壹省的中國領土,以壹年多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陜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於“二萬五千裏長征”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隨著紅軍長征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壹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征”、“萬裏長征”、“二萬五千裏長征”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