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的部首是月。
腫,拼音zhǒng,ㄓㄨㄥˇ。偏旁“重”簡化為“中”。依據古人書法省筆簡化。《說文解字》:“腫,癰也。從肉、重聲”。肉、重兩範式疊加。肉如懷妊欲萌是腫中範式。陽氣動而物懷妊欲萌是重之範式。
腫,從肉、中聲。丨下上通於口指向於內(種子生根發芽)是中之範式。肉、中兩範式疊加,肉如種子膨脹欲生根發芽是腫之範式。由急、慢性刺激引起的組織膨脹凸起。如《水滸傳:“看那店主人,打的半邊臉都腫了,半日掙紮不起。”又如:腫痛、腫脹。
月,漢語常用字 ,讀作yuè,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其本義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即月亮。古人根據月亮的盈虧規律創造了“月”這個計時單位,沿用至今。也指形狀像月亮的東西、按月出現或完成等義。
月是常見偏旁,以月為偏旁的字,壹類與月亮有關,如朔、望、朝等。還有壹類是由“肉”演變而來,與月亮無關,如肘、肚、肺、肥等。
月,象形字。甲骨文像半月之形,因為月亮缺時多圓時少,所以表示“月亮”之意,有時與“夕”混同。甲骨文:“三日乙酉夕,月有食。”是其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