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的拼音:háng;部首:舟;組詞:葦航、歸航、航船、航段、航空、航海、航行、航天
航,漢語壹級字,讀作háng,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為行船橫渡或駕小舟航行水上,引申指船、航行等。
段玉裁註:“舟”字蓋衍。《衛風》“壹葦杭之”,毛曰:“杭,渡也”,杭即?字,《詩》謂壹葦可以為之舟也,舟所以渡,故謂渡為?。始皇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裏從狹中渡,其地因有余杭縣。
杜篤《論都賦》“造舟於渭,北杭涇流”,章懷《後漢書》作“北?”,今流俗不解,遂與杭字相亂者,誤也。”是說誠然,然?之作杭久矣,章懷偶壹正之,而不能盡正也。
《李南傳》“向度宛陵浦裏,?馬踠足”,亦系章懷改杭為?,而《地理》《郡國》二誌余杭縣未之或改也。?亦作航,《方言》曰:“舟或謂之航。”杭者《說文》或抗字。
段玉裁註:《大雅》詩傳及《釋水》同。李巡曰:“比其舟而渡曰造舟,中央左右相維持曰維舟,並兩船曰方舟,壹舟曰特舟。”孫炎曰:“造舟,比舟為梁也。維舟,連四舟也。”《釋水》及《公羊傳》註,此下又有“庶人乘桴”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