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教案 篇1
壹、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銘”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法、批註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並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重點:朗讀並分析文章的內容。 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教學過程:
(壹)課前交談 話題: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說南湖,誰給我介紹壹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壹種特產,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壹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壹樣,是無角菱。據說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說,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壹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綸。19歲時遊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後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裏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小學裏就學過他的壹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壹起來學習他的壹篇文章――《陋室銘》。 (二)初讀課文,感受音樂美 1、檢查預習情況:註音、句讀 2、請同學讀沒有句讀的課文,指出“德馨、案牘”的讀音。 (三)走進陋室,再讀課文,把握主旨1――“高潔” 1、題目是《陋室銘》,了解銘文特點。 2、師:陋室銘,陋室銘,劉禹錫想要借這陋室,讓自己銘記什麽呢?讓我能走進陋室,去看個究竟。 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銘》81字的片言中,劉禹錫的百意是什麽?下面請自讀課文4―7句,根據註釋翻譯,在翻譯的基礎上為這幾句話做批註。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幽雅)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友儒雅)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它給人壹種閑適的感覺。(生活高雅)(板書:貧樂調素琴閱金經) 4、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樂,我們不禁要與劉禹錫對話壹番―― 示例:問:妳這房子都長青苔、長青草了,妳還說不陋? 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是多麽幽雅,怎麽能說陋呢? 問:看妳這窮酸樣,估計不會有人與妳為友吧? 答問:妳既沒有絲竹,又沒有案牘,妳,妳還有什麽好樂的呢? 答、由此可見,劉禹錫是壹個怎樣的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高潔脫俗)(板書:高潔) 板書:調素琴閱金經高潔 6、請大家用快樂、舒緩、愉悅的語氣讀讀“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勞形”。 (四)走近作者,深讀課文,把握主旨2――“豪氣” 師:劉禹錫為什麽能做到安貧樂道呢?文章僅僅表達安貧樂道的主旨嗎?要想從“片言”中明白“百意”,我們還要去了解壹下作者的經歷,這叫做“知人論文”。請看資料。(出示資料) “永貞革新”失敗後,原在朝廷為官的劉禹錫壹貶再貶,斷斷續續在外漂泊幾十年。直到65歲才回到洛陽。《陋室銘》是他被貶至安徽和州時所作。(請同學朗讀) 問:上面說他壹貶再貶,直到65歲才回到洛陽,壹般的人會有怎樣的心理?(悲傷、郁悶劉禹錫會怎樣去面對呢? “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到朗州當司馬,十年之後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師,他卻寫了壹首詩以桃花諷刺那些權貴,結果再度被貶,十四年後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不過,劉禹錫還是不改那種桀驁不屈的脾氣,他又壹次來到玄都觀,又寫了壹首《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附小序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 師: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貶的準備。這是何等的豪情!這就是有著錚錚鐵骨的劉禹錫。 劉禹錫回朝如此,那他身處“巴山楚水淒涼地”時又是如何的表現呢?我們來看他寫於朗州任上的《秋詞》。在朗州,回京城遙遙無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們看看他的這首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學生讀) 問:詩中透著壹股什麽氣?(豪氣) 師:難怪白居易說: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板書:寫“豪” 1、妳能從《陋室銘》字縫間看出劉禹錫暗含的“豪氣”嗎?(仙、龍,諸葛廬、子雲亭)(提示: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幾句去讀讀。) ★讓我們壹起讀壹讀開頭三句,看看有沒有隱含在其中的“豪氣”。根據ppt改第三句話,快速了解“比興”。 2、★讓我們壹起讀壹讀結尾兩句,看看這裏有沒有隱含在其中的“豪氣”。“諸葛廬、子雲亭”的典故。說說作者為什麽要寫這兩個典故。 (板書:思諸葛比子雲) 1是為了說明自己的陋室不陋。2說明自己也要像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和子雲壹樣在文學上名揚天下。 3、可見劉禹錫具有怎樣的氣概?(豪邁) 板書:思諸葛比子雲豪邁 4、這樣壹個大詩豪住在這裏,這陋室還會陋嗎? 所以他在結尾寫道:何陋之有?加橫批:陋室不陋 5、現在,讓我們懷著對劉禹錫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滿豪情地讀最後2句。註意,最後壹句“何陋之有”讀兩遍。 其實,劉禹錫寫《陋室銘》還有壹個故事。(憤然寫作) 據說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壹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見他是從上面貶下來的,就故意刁難他。半年時間,強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積壹次比壹次小,最後只給他壹間只能容下壹床、壹桌、壹椅的陋室。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銘文。 師(小結):看來,從這篇僅僅81字的銘文中,不僅可以看出劉禹錫的安貧樂道的高潔誌趣,可以讀懂他的豪邁的鬥誌,而且也可以讀到他對那知縣老兒的憤怒與不屑。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學們,妳們看,那知縣老兒帶著隨從大搖大擺地過來看劉禹錫的笑話了,我們怎麽辦?趕緊拿起《陋室銘》,大聲的讀起來,為劉禹錫出出氣,註意,最後的“何陋之有”連讀兩遍,語氣要壹遍比壹遍強。會背的最好背出來。 (五)結束語 劉禹錫壹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 但是壹間陋室哪裏困得住妳的鐵骨,壹片青苔哪裏遮得住妳的壯誌,壹本金經哪裏掩飾得住妳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聽到,從那間陋室裏,傳來壹個不羈聲音――生活可以貧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業: 1、背誦全文。 2、搜集欣賞劉禹錫的詩。教學反思
1、聯想與想象是語文的翅膀,缺少聯想與想象的語文課也就缺少了靈性。為此,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以“透過文字,妳看到了什麽?聽到了什麽?聞到了什麽?”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體地表現出來,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張本。而以往教學此文時,為突出“陋室不陋”這壹重點,壹般設計的題目為“陋室環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況怎樣?陋室主人有怎樣的興趣愛好?”提問瑣碎,學生也不明白回答這些問題的目的何在。而改動後有力地突出了重點,也解決了難點。 2、“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方可體現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因此,課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情操之後,我設計了壹個小討論:“今天的妳如何看待這種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做法?”這個問題的設計應是學生最有話說的部分,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些怯場,我也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壹起參與學生的討論,導致學生沒有充分討論和大膽發言,這是我的失誤。 3、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壹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為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壹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何以《陋室銘》為題?”“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為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結束語?”“為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為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著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4、語文課上應有瑯瑯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壹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範讀、散讀、齊讀,乃至背誦,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陋室銘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樺川縣第四中學的語文教師劉丹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中的壹篇文言文《陋室銘》。本次說課內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學對象分析、教學方法的采用、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五部分。壹、教材分析
(壹)教材簡介 《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久為流傳,本文是作者自述其誌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壹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及依據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為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能力目標:學習托物言誌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誌趣追求。 (三)教學重點的確立及依據 多形式的誦讀及當堂背誦。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多次誦讀後能基本了解課文大意。 (四)教學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這樣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初壹壹年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掌握了壹定的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學習,並設計學習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教學方法的確立及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壹)誦讀法: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 (二)提問法: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 (三)練習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四)多媒體的運用:主要起到壹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四、教學程序的確立及依據
(壹)導入新課采取情境導入法,出示陋室圖,讓學生將圖中的居室與自己的家進行比較說說對居室的看法,那麽身居陋室的主人怎樣認為呢?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陋室銘》。 (二)示範背誦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采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 (四)學生背誦學生在經過反復的聽讀與朗讀之後基本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背誦,隨後采用遊戲接龍的方式背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學生翻譯采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壹對壹,壹人讀壹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適時指導。 (六)思考閱讀 1、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麽要為陋室作‘銘’”? 2、再次背誦全文,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抱負和情操。 3、師生互動設計板書,圍繞中心設置三個問題,帶著學生深入課文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麽作用?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麽作用? 經過學生討論與教師指導,師生***同完成板書設計。 (七)反饋練習 1、按要求默寫 1寫出本文的中心句 2寫出表現陋室環境幽美的句子 3寫出表現陋室主人所參與事之雅致的句子 本組練習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八)小結全文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我們壹起解決。 (九)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