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壹片冰心在玉壺。
是著名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詩的意境是:壹夜寒雨,江水暴漲。詩人的心情也隨著那潮水壹樣,時起時落。淒風苦雨中,詩人和好友辛漸兩人就這樣靜靜地坐著,相對無言。自夜至曉,惜別在即,最後,詩人告訴辛漸,君自此壹別,他日至洛陽遇親友問我,當告之:近見其所事清廉,存心明潔,有如壹片冰心,貯玉壺之中,毫無塵垢所侵。這是著名的自勉自勵的詩。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此時的詩人四處碰壁,已落得傷痕累累,可怎能因為與世俗格格不入就選擇同流合汙?“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回故地告訴我的親友吧,不管在任何時候,我都會保持高尚的情操,決不放棄對玉潔冰清人格的追求。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裏澄澈的品格。鮑照的身世與他壹樣,雖懷奇才,卻沈淪下僚終身不得誌。冷酷的門閥制度將出自貧寒的鮑煦拒之門外。然而,在無助的命運面前,他們卻只能像潔白無暇的玉壺中的峭寒堅冰壹樣,壹塵不染。
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在開元二十七年第壹次被貶嶺南,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後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於惡劣環境之中。詩人在這裏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這不是詩人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壹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