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體兩面:軍用補給船舶深藏民船“基因”
2018年加拿大海軍訂購的“新型聯合支援艦”在溫哥華造船廠開工。不過,在該艦完工下水之前,坊間對這艘由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設計,加拿大制造的兩萬噸級幹貨/液貨補給艦的風評就已經相當不妙了。
這並不是因為在德國海軍自用“柏林”級補給艦上發展的“新型聯合支援艦”性能不靠譜或是能力不夠強,而是這兩艘兩萬噸級的補給艦實在是太貴了:從合同標價上來看,“新型聯合支援艦”的單價高達8.5億美元,幾乎比美國建造的四萬噸級“快速戰鬥支援艦”還要更貴。
當然,在該艦的昂貴成本當中,有很大壹部分是轉移到加拿大造船企業員工手中的勞力薪資。但在加拿大海軍現役補給艦序列中,還有壹艘同樣是兩萬噸級的“決心”級補給艦僅花費了3.2億美元。那為什麽“決心”能有如此之低的成本?答案很簡單,因為它是由壹艘二手集裝箱船改造而來的。
前世今生:軍民補給船舶五百年前是壹家
事實上,在現在常見的,門吊林立的現代補給艦出現之前,補給艦並沒有明確的“軍用”和“民用”之分:二者對艦艇補給,都要在平靜的海面、港灣或瀉湖裏用交通艇運送給油管道或幹貨。當然,在此期間艦艇多半只能下錨停船,或保持微速前進。當然,真正的橫向補給在二戰當中有成熟範例,但使用範圍小,並沒有成為當時的主流。
至於重油鍋爐和柴油機普及前的蒸汽機時代,軍艦對補給艦更是“不挑食”,因為在當時要想補給船用燃煤,那只能在兩艘船艦停船,時用小艇和起重機壹點壹點從補給船擺渡戰艦上。因此,在壹戰、二戰或更早之前的海軍戰事中,各國海軍臨時征調的運煤船和其原本就正式列編的運煤船,其實基本上就只有名字前綴上的區別。
正因為門檻極低,所以在正規補給船艦數量不足的情況下,大戰時的各國海軍都大量使用散貨船、油船甚至是郵輪為軍艦提供補給,反正橫豎都是解決有無問題。
不過,現代化油水/幹貨補給站等艦用裝備的出現,極大拉開了普通民船和專列後勤軍艦之間的差異,兩艦均為高速航行前提下的橫向補給都成為了成熟的戰術。那麽,相應技術的革新和發展,是不是就意味著民船在現代海戰的後勤工作中已經沒有運用空間了呢?
形神俱備:軍用補給船舶深藏民船“基因”
讓我們把眼光放回到前文提過的加拿大海軍“決心”號補給艦上吧。在進入船廠接受徹底的改造之前,它還不叫“決心”,而是隸屬於希臘某個貨運公司的“ASTERIX”號集裝箱貨船。該船滿載排水量達到了二萬三千噸,而希臘人將其售於加拿大海軍的價格,僅僅只有兩千萬美元,作為艦體而言可以說是相當廉價了。
但另壹方面,該艦接受改裝的成本高達3億美元。這其中包括重新設計和建造的上層建築,增設的甲板和補給門吊系統,以及最為昂貴的人工成本費用,但“ASTERIX”號集裝箱船最基本的設計,也就是其船體外形和推進系統,卻沒有做大方向上的改動,改造後的“決心”在航海性能上依舊和“ASTERIX”相仿,這足以說明現代民船的動力系統和船型足以勝任後勤艦艇的需求。
無獨有偶,類似的事情也曾發生在蘇聯、印度和中國這三個國家的海軍身上。在上個世紀80年代,烏克蘭赫爾松造船廠就在壹型民用油船的基礎上,根據蘇聯海軍的需求發展出了1596工程補給艦,首艦艦名“Komandarm-Fedko”。
但在蘇聯解體之後,該工程戛然而止,在只留下了壹艘“波伽索斯”號補給艦之後,擱置了數艘船體。無獨有偶,中國和印度兩國此時都急需大型遠洋補給艦,便各自從烏克蘭和俄羅斯采購了壹艘1596艦體。
雖然此後兩國各自在不同的標準下,發展出了性能和用途完全不同的幹-液兩用補給艦,但其民船的烙印卻是始終未曾磨滅的,這也從直接方向上證明了,以軍民融合的思路對民船進行改造,依舊是可以勝任現代戰爭需求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