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釋義
1、已:停止。?
2、死而後已:形容為完成壹種責任而奮鬥終生,意為不辭辛苦地貢獻出自己的壹切,到死為止的精神。
二、出處
語出《論語 泰伯》,後人引用最出名的是《後出師表》。
三、例句
1、我馬上就去幫助王良智去,您不知道,今天壹大早,我牙都沒刷就去幫助車鋸上的軸,石隊長了解我,為了工作,我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組織上去了解我吧,為了爭取當個光榮的***產黨員,我要把我所知道的壹切都貢獻給黨。
2、劉老師倒在工作崗位上,真正是為農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擴展資料:
成語典故: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溯源: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劉禪繼位,他只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
諸葛亮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北伐,在最後壹次北伐前夕寫下著名的《後出師表》,其中有“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壹句,意即竭盡全力去效勞,壹直到死為止。該東方典故的意思: 沿襲古意,表示嘔心瀝血竭盡所能去做,至死方休。
諸葛亮用生命實踐了自己對蜀漢集團的忠誠。為理想、事業而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獻身精神,在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奮鬥精神,為後人做出了最好的表率。盡職盡責是壹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我們應具備的素質,也是我們成長和成功的基本要素。
參考資料:
死而後已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