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老撾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有126萬余人?。
傳統節日: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壹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
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壹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征著“最美好的日子”。
節期壹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壹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壹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
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裏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2、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壹,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總人口數為147828人?。
傳統節日:
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米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目腦縱歌是景頗族祭祀天神“木代”的傳統祭典活動。“木代”是景頗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著財富和幸福,能夠給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擁有祭祀權力的神。祭祀“木代”的目腦是山官顯示威望和權勢的象征,舉行次數越多、規模越大,山官在百姓中的威望就愈高。
過去,目腦主要為祭祀、慶祝豐收、慶祝戰爭或拉事的勝利而舉行。舉行目腦時,山官統轄之下的村寨須籌集豬、牛等祭品進行供奉,犧牲和耗費十分巨大,因此祭祀“木代”的目腦並不普遍,壹個山官轄區壹般數年或數十年才舉行壹次。
目腦以大型的群眾性歌舞活動形式呈現,內含祈求木代及其他諸神保佑轄區居民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的意蘊。因此,山官舉行目腦之際,百姓均踴躍參與。
3、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壹,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余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制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總人口數為39555人。
傳統節日:
阿昌族各地節日眾多。從阿昌族的民族節日裏可看到受漢、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響。戶撒阿昌族的節日比較多,有趕擺、潑水節、進窪、出窪、燒白柴、火把節、換黃單、過新年、澆水花等,這些節日與小乘佛教信仰有關。其中,“做擺”活動近年來規模越來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與傣族民間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是“阿露窩羅節”。它是根據阿昌族人民的意願,將原梁河地區阿昌族紀念傳說中的人類始祖遮帕麻與遮米麻的民族宗教節日“窩羅節”與隴川戶臘撒壹帶阿昌族傳統的小乘佛教“會街節”統壹起來的節日,“阿露窩羅節”於每年公歷3月20日—21日舉行,節日標誌為青龍、白象。
從1994年3月20日開始,每屆節期,各地阿昌族歡慶節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祝佳節。節日內容豐富多彩,阿昌族不僅向前來參加活動的賓朋展示他們的人才、歌舞、服飾,還舉行各種聯誼比賽活動,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著傳承民族文化,加強經濟交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方向發展?。
4、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分為“布雷”、“汝買”、“若進”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華人民***和國與緬甸聯邦***和國交界地區,是壹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範圍非常廣,中國壹側在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保山、臨滄等3個地州9個縣市,緬甸壹側在撣邦、克欽邦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德昂族總人口數為20556人。
傳統節日:
德昂族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燒白柴等。
潑水節(當地人稱“澆花水”)是德昂族壹年壹度的傳統佳節,時間在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節日壹***有三天。儀式開始這天,德昂群眾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背上從井裏打來的清水,帶上自己準備好的各種食物,手捧壹束束鮮花,匯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過節。
儀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老主持,並致祝詞。致罷祝詞,男青年們敲響了象腳鼓,跳起了象腳鼓舞。女青年合著鼓聲,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舉過頂,依次往雕龍畫經的水槽裏倒水,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沖浴,意即緬懷先輩的恩德,預祝來年風調雨順。
5、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漢文自古以來壹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壹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壹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傳統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壹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鐘寺舉行三天。
6、納西族(Naximinority)是中國56個民族之壹,為雲南特有民族之壹,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余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裏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
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壹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
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壹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摩梭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征,納西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傳統節日:
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壹,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正月間舉行。新年,農歷正月的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壹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
棒棒會,農歷正月十五,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民間稱之為“棒棒會”。“棒棒會”標誌著春節節慶的結束,春耕生產的開始。
三朵節,“三朵”是納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護神,又稱為“阿普三朵”,意為“祖先(或爺爺)三朵”。相傳他屬羊,是個戰神。
每年農歷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鄉民眾到三朵閣來燒香拜神;納西人凡出遠門都要到三朵閣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戰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納西人在每年大年初壹祭祀三朵神。從1987年起,每年農歷2月8日的“三朵節”成為法定的納西族民族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