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字組詞是狀元。
狀(拼音:zhuàng)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據《說文解字》,“狀”本指狗的樣子、形狀,轉指樣子、形態,再引申為禮貌,又引申指尋常的樣子。
由形狀引申指事物的情況,也引申指描摹或陳述,又引申特指向上級陳述事實的文書,再引申指用於訴訟的文書。現代漢語又特指用於褒獎、委托的文件。許慎《說文解字》認為“狀”的本義是“犬形”,就是犬的樣子、形狀。
以後才引申為壹般意義上的“形狀”。這種解釋盡管可以說明“狀”字從“犬”得義的緣由,但卻依然很難消除人們的疑惑。古人養狗,會根據體型、毛發、顏色等特征對狗進行分類。狗這個種類,有著繁多的特征。
這些特征也意味著壹種特定的狀貌,所以古人會用犬的形貌、形象指稱“形狀”這壹概念。與此相似的還有“類(類)”字,“類”字也以“犬”為形,除有“種類”之義外,也有“外貌、形象”之義。“類”的形義關系及其意義引申,正可為“狀”的造字理據提供壹個旁證。
特定的事物似乎總應有其特定的形貌狀況,倘若沒有,便很難使人認同,於是“狀”就有了“應有的表現”“禮貌”“功績”之類意義。古書中常見的“無狀”壹詞,即指沒有德行、沒有禮貌、沒有功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