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的意思是舊時國家從水道運糧供給京城或接濟軍需。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運送糧食的目的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這種糧食稱漕糧,漕糧的運輸稱漕運,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狹義的漕運僅指通過運河並溝通天然河道轉運漕糧的河運而言。
漕運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東沿海壹帶運軍糧抵於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壹帶)。漢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每年都將黃河流域所征糧食運往關中。聯結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形成溝通南北的新的漕運通道,奠定了後世大運河的基礎。
歷史背景:
唐、宋、元、明、清歷代均重視漕運,為此,疏通了南糧北調所需的網道,建立了漕運倉儲制度。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運河淺梗,河運日益困難,隨商品經濟發展,漕運已非必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運。
歷代漕運保證了京師和北方軍民所需糧食,有利於國家統壹,並因運糧兼帶商貨,有利於溝通南北經濟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壹項沈重負擔,運費代價過高,尤以漕運徭役,征發既眾,服役又長,以至失誤農時,故亦有眾多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