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譯精選

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譯精選

#能力訓練# 導語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歷史,學習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 分享的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譯精選。歡迎閱讀參考!

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譯精選篇壹

《阿房宮賦》

 唐代:杜牧

 六王畢,四海壹。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壹樓,十步壹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壹日之內,壹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不知乎壹作:不知其;西東壹作:東西)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壹肌壹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有不見者壹作:有不得見者)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壹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壹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壹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翻譯

 六國滅亡,四海統壹;蜀地的山變得光禿禿了,阿房宮建造出來了。它從渭南到鹹陽覆蓋了三百多裏地,宮殿高聳,遮天蔽日。它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壹直通到鹹陽。渭水、樊川浩浩蕩蕩的,流進了宮墻。五步壹座樓,十步壹個閣,走廊長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撅起。各自依著地形,四方向核心輻輳,又互相爭雄鬥勢。樓閣盤結交錯,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轉的水渦,高高地聳立著,不知道它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水波上,天空沒有起雲,何處飛來了蒼龍?復道飛跨天空中,不是雨後剛晴,怎麽出現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離,使人不能分辨東西。歌臺上由於歌聲響亮而充滿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於舞袖飄拂而充滿寒意,有如風雨淒涼。壹天之中,壹宮之內,氣候卻不相同。

 六國的妃嬪侍妾、王子皇孫,離開自己的宮殿,坐著輦車來到秦國,他們早上歌唱,晚上奏樂,成為秦國的宮人。明亮的星星晶瑩閃爍,那是宮妃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烏青的雲朵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發髻;渭水漲起壹層油膩,這是宮妃們拋棄了的胭脂水;煙靄斜斜上升,雲霧橫繞空際,那是宮女們燃起了椒蘭在熏香;雷霆突然震響,這是宮車駛過去了;轆轆的車聲越聽越遠,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去到什麽地方。她們每壹片肌膚,每壹種容顏,都美麗嬌媚得無以復加。宮妃們久久地站著,遠遠地探視,盼望著皇帝來臨。有的宮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沒能見到皇帝。

 燕趙、韓魏收藏的金玉珍寶,齊國楚國挑選的珍寶,是諸侯世世代代,從他們的子民那裏掠奪來的,堆疊得像山壹樣。壹旦國破家亡,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運送到阿房宮裏來。寶鼎被當作鐵鍋,美玉被當作頑石,黃金被當作土塊,珍珠被當作沙礫,丟棄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見這些,也並不覺得可惜。

 唉,壹個人的意願,也就是千萬人的意願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麽掠取珍寶時連壹錙壹銖都搜刮幹凈,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壹樣。致使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地裏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裏的粟粒還多;瓦楞長短不壹,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口裏不敢說,心裏卻敢憤怒。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壹天天更加驕傲頑固。結果戍邊的陳涉、吳廣壹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兵壹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壹片焦土。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消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嘆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麽皇位就可以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後人替他們哀傷;如果後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鑒戒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後的人又來哀悼這後人啊。

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譯精選篇二

《前赤壁賦》

 宋代: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通:憑)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壹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壹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壹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壹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壹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適。”(***適壹作:***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翻譯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壹章。不壹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放縱壹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渺渺好像乘風淩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裏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壹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壹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麽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麽?這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壹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麽?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延綿千裏,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壹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裏呢?何況我與妳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壹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壹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壹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我問道:“妳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壹面看來,那麽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壹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壹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麽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壹分壹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妳可以***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壹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譯精選篇三

《屈原列傳(節選)》

 兩漢:司馬遷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誌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誌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誌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翻譯

 屈原痛心於楚懷王耳朵聽不到正確的意見,眼睛也被讒言諂媚所遮蔽,邪惡之人侵害公道,正直之人不為小人所容,所以憂心忡忡,寫下《離騷》這樣壹首詩。“離騷”,就是遭受憂患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於困境就會追思根本,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呼喊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呼喚父母的。屈原為人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與君主,可以說到了困境了。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哪裏能沒有怨恨?屈原之所以寫《離騷》,其原因大概是怨憤引起的。《國風》雖然多寫男女愛情,但不過分而失當。《小雅》雖然多譏諷指責,但並不宣揚作亂。像《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特點了。它對遠古上溯到帝嚳,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來諷刺當時的政事。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完全表現出來。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誌趣高潔,行為廉正。就其文字描寫來看,不過尋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極大的,舉的是近事,而表達的意思卻十分深遠。由於誌趣高潔,所以文章中稱述的事物也是透散著芬芳的,由於行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為*邪勢力所容。他獨自遠離汙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壹樣擺脫濁*,浮遊於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玷辱,保持皎潔的品質,出汙泥而不染。可以推斷,屈原的誌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