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的讀音:[dōng]
冬(拼音:dō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壹般認為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繩子兩端有結的樣子,意為終結、終端,是“終”的初文。冬季是壹年中最後壹個季節,故“冬”又指冬季。後來“冬”又由壹年的最後壹季引申為專指農歷的十壹月。
“冬”也用作擬聲詞,用於形容敲鼓的聲音,用作擬聲詞的“冬”繁體作“鼕”,後簡化為“冬”。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冬,四時盡也。”“冬”是指四季的最後壹個季節。作為季節名詞,在文獻中常被使用和記載,例如《尚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冬、夏同時列舉,表示冬季。古漢語中“冬”與“終”還可以見到通用的情況。現代漢語中,“冬”常被用來表示時令,與冬季相關的事物也都可以冠以“冬”來描述,例如“冬雨”“冬雪”“冬麥”,等等。
“冬冬”連用,則與“冬天”之義毫無關系,那是後起的象聲詞,如陸遊《二月二十四日作》詩:“棠梨花開社酒濃,南村北村鼓冬冬。”
可是後來人們又造了壹個上形(鼓)下聲(冬)的新形聲字“鼕”,表示敲鼓的聲音,但是筆畫太多,書寫不便,因此在簡化漢字時,把“鼕鼕”廢除了,仍用“冬冬”作象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