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七世(Henry Ⅶ,1457—1509),英國都鐸王朝的締造者。他在消滅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君主專制政體和發展英國經濟等方面均有重大成就,是英國歷史上少數有作為的君主之壹。
1457年1月28日,亨利出生於威爾士西陲彭布魯克堡的都鐸家族。都鐸家族同當時的王族蘭開斯特家族關系密切。亨利的父親裏士滿伯爵愛德蒙·都鐸是國王亨利六世的同母異父弟,母親瑪格利特·波福是蘭開斯特家族的後裔。由於先輩的婚姻不符合封建王位繼承條例,因此, 蘭開斯特王位的繼承權, 對亨利來說,幾乎是無份的。
亨利的青少年時代備嘗憂患。在他出生前兩年,玫瑰戰爭爆發,都鐸家族站在蘭開斯特家族壹邊同約克家族作戰。當亨利出生時,父親已去世兩月,此後不久,母親改嫁,叔父彭布魯克伯爵賈斯珀收養了他。 戰爭的進程對蘭開斯特家族愈來愈不利,1461年春,約克王朝取代蘭開斯特王朝。約克君主愛德華四世對殘余的蘭開斯特勢力壹次又壹次地發動攻擊,小亨利不得不跟隨叔父流浪移徙。1468年,最後壹個蘭開斯特城堡陷落,亨利落到約克黨人手中。直到1470年亨利六世復位,他才重新回到叔父身邊。1171年,愛德華四世卷土重來,將蘭開斯特家族中包括亨利六世在內的重要人物屠戮殆盡,於是,襲封為裏士滿伯爵的亨利便成為唯壹有權利繼承蘭開斯特王位的人物。他被叔父帶著逃往法國,開始了漫長的流亡生活。
亨利在戰爭和顛沛流離生活中逐漸鍛煉成為勇敢的戰士和幹練的政治家。他在法國招聚人才,組織軍隊,等待時機。1483年,愛德華四世去世,約克王朝發生內訌,亨利企圖乘機進軍英國。由於愛德華四世之弟理查三世篡奪王位並迅速平定內亂,亨利的計劃落空。接著,他以同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結婚為條件,同反理查三世的約克黨人結成了聯盟。1485年8月,亨利在法王查理八世的支持下,率領軍隊在威爾士西陲的米耳福港登陸,向英國東南部進軍。8月22日,亨利的軍隊同理查三世的大軍決戰於博斯沃思,由於理查三世為人十分殘暴,他的軍隊大量倒戈。亨利輕易地取得了勝利,殺死理查三世。他乘勝進入倫敦,於10月30日加冕為王,稱亨利七世。這壹既成事實在11月初得到國會的承認。1486年1月,亨利七世同伊麗莎白結婚,這壹聯姻象征著紅白玫瑰家族的結合,對於消弭封建黨爭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長期戰亂之後建立起來的都鐸王朝,仍然面臨著動蕩的局勢,反對亨利七世的約克黨勢力仍很強大,並受到歐洲列強的支持。對於約克黨人的暴亂,亨利七世兼用鎮壓與寬容的政策。他改變了過去的捕殺戰敗者,沒收其土地財產的做法,代之以懷柔撫綏,收到了瓦解敵營,安定社會秩序的效果。
在所有暴亂中,以1491年開始的珀金·沃比克之亂對亨利七世的威脅性最大。沃比克詭稱是愛德華四世的幼子理查,先後得到勃艮第、法國、神聖羅馬帝國和蘇格蘭的君主的支持,三次攻入英國,引起了全國震動。亨利七世用強有力的外交手段絕其外援,剿撫結合的措施斷其羽翼, 經過六年戰鬥, 終於敉平叛亂,俘獲沃比克,兩年後處死。此後,國內秩序逐漸穩定。
在鞏固都鐸家族王位的同時, 亨利七世竭力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君主專制。他把國會視若仆役,只是在需要國會批準自己決定的法令或稅收時才行召集。在他統治的最後12年中,僅僅召開過壹次國會。他依靠舊有的禦前會議治理國家。但壹反從前的會議中的樞密官全由貴族充任的傳統,他遴選了壹批教士、市民和鄉紳的代表人物參加會議,從而削弱了舊貴族的影響。亨利七世對地方割據勢力進行沈重打擊,加強了北方法院和威爾士法院的權力;明令禁止貴族蓄養家臣、家兵,平毀貴族城堡;擴大舊有的治安法官的權限,治安法官執行禦前會議制訂的政策,維持治安、審理案件,使鄉紳階層在地方上的政治勢力大為增長。他在禦前會議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宮的“星室”設置了壹個聽取臣民申訴、監察官吏並及時處理非常案件的機構,這壹機構在亨利八世時期發展成為權力很大的“星室法院”。亨利七世曾頒發過禁止圈地和懲治流浪人的法令, 這種法令在英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反映了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進程的加速。
亨利七世努力改善王室財政。他不僅繼承了兩王族的地產,奪回了從十四世紀中期以來王室失去的地產,還沒收了許多舊貴族的土地,使王室成為英國最大的地主,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貴族富埒王室、因而覬覦王位的狀況。他於舊有的財務署之外,另在國王宮廷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財政事務,管理王室地產,收取他作為英國最高封建領主的多項特權收入、法國貢金和國會批準的稅款。亨利親自監督它的工作,檢查賬目,王室收入迅速增長。
亨利七世所采取的重商主義政策很受人稱道。他保護國內工業,鼓勵出口;禁止外商在英國購買非成品呢絨,限制外商特權,調整關稅比值;給“商人冒險家協會”頒發特許狀,使之同漢薩同盟競爭;通過外交談判達成有利於英國工商業的商約。他大力支持航海業,開創了給建造大船者頒發津貼的先例;恢復“航海法”,規定某些貨物必須用英國船舶運輸。他建造過六艘船,其中的第壹艘軍艦被命名為“偉大的哈利號”,為英國海軍奠定了基礎。他獎勵海外探險,向約翰·卡波特頒發探險特許狀,當1497年卡波特發現紐芬蘭等地後,他厚給賞賜,並授予“海軍上將”的稱號。這些政策對資本主義萌芽和資產階級的成長無疑是有益的。
亨利七世的財政政策和工商業政策給他帶來了巨額的財富。在他的統治期間,王室年收入增長壹倍多,不僅還清了他入主英國前後欠下的大筆債款,還能將許多金錢貸給外國君主和本國的商人、企業家。據估計, 他留下的遺產在100萬鎊以上, 這在當時是驚人的數目。
亨利七世不僅精於治國,而且是幹練的外交家。其外交政策旨在爭取歐洲列強承認都鐸王朝,避免卷入國際戰爭,促進英國對外貿易。他先後同丹麥、佛羅倫薩、尼德蘭簽訂了商約,還於1492年同法國簽約,以對於法國合並布列塔尼公國不予幹涉為條件,換得了法國的巨額補償金和對他王位的承認。1501年,他通過王室聯姻換取了西班牙的商業讓步和大筆金錢。1502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四世同亨利七世的長女瑪格利特訂婚,為後來不列顛的統壹鋪下了基石。150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的長孫查理同亨利七世的女兒瑪麗訂婚,標誌著都鐸王朝國際地位的進壹步提高。但是,亨利七世對愛爾蘭采取的高壓政策遭到挫折,失去了英國歷史上壹個解決愛爾蘭問題的較好機會。亨利的外交政策收到了鞏固都鐸王朝和增加國家財富的效果。
1509年4月21日,亨利七世病逝於裏士滿宮,享年52歲。
作為英國封建貴族階級的最高代表,亨利七世不可避免地有著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特別是在他的晚年,對人民剝削加劇,曾因此激起民憤,以致於亨利八世即位時不得不處死他的財政官員以謝天下。另外,在外交方面,濫用王室聯姻政策,也受到指摘。但是,他仍不失為壹位很有特點的歷史名人。這是由於他能夠順應歷史潮流,抓住了英國人民久亂思治、久動思靜的思想,采取了發展工商業、與民休息的政策,緊緊依靠帶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貴族和市民上層,靈活地調整政策。他大膽重用出身微賤或來自敵營的人才,壹些市民、農民上層人物甚至被封為貴族,這些都是他成功的原因,唯其如此,後來的許多政治家將他奉為圭臬。偉大的英國哲學家佛蘭西斯·培根也稱他為“智者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