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子規”的意象:子規,杜鵑鳥的別名,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淒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國、故鄉和親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貞,誓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古代傳說,它的前身是蜀國國王,名杜宇,號望帝,後來失國身死,魂魄化為杜鵑,悲啼不已。這可能是前人因為聽得杜鵑鳴聲淒苦,臆想出來的故事。
由於哀啼聲切,加上鳥嘴呈現紅色,舊時又有杜鵑泣血的傳聞。人們借取這個傳聞發揮想象,把原野上的紅花說成杜鵑口中的鮮血染成,增強了形象的感染力。
擴展資料:
常見的有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大杜鵑叫聲似“布谷、布谷”,所以又叫布谷鳥;三聲杜鵑叫聲似“米貴陽”,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貴陽;四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
杜鵑以昆蟲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如像松毛蟲、毒蛾等其它鳥類都不敢吃,對杜鵑來說卻是美味佳肴。
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約三分之壹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