趑趄,漢語詞語,讀音是zī jū,意思是腳步不穩;行走困難,想前進卻又不敢前進的樣子。
出處:
1、《資治通鑒·陳文帝天嘉三年》:“帝徵江州刺史周迪出鎮湓城,又徵其子入朝。迪趑且顧望,並不至。”
2、《文選·張載》:“壹人荷戟,萬夫趑趄。”?李善?註:“壹夫揮戟,萬人不得進。《廣雅》曰:‘趑趄,難行也。’”
造句:
1、別要做出壹副趑趄不前的模樣。
2、文獻學的範圍很廣博,有些人不免望洋興嘆,趑趄不前,這是很自然的事。
3、聞過飾非的人,極易在改革的道路上趑趄不前,不了或沒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4、在機遇面前,可不能趑趄不前,否則坐失良機,那就晚了。
5、在壹段時間裏,他趑趄不前,用手蒙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