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毛是臺灣年輕人的慣用語,讀音為guī máo,原意是烏龜身上生毛,在臺灣地區,指壹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吹毛求疵、過度註重細節、過於講究,近似於“事兒”“事兒媽”,或指人做事畏縮、不幹脆,出爾反爾、拖拖拉拉。後因娛樂節目的傳播效應流傳至內地。
臺灣發音:gu meng(第二聲),大部分要用閩南語發音才夠味道!!( gu mo )<---龜毛的閩南語發音(都發壹聲)。
例句:壹位和賴清德熟識已久的前新潮流系立委,評論賴清德具有素樸的正義感,做事龜毛、維持理想標準,也因此招來“高傲、人緣不好”的批評。
擴展資料
當壹個人非常的無聊,非常的無趣,非常的認真而產生壹些異於常人、糾結壹些常人不太在意的事情或細節,對某些小事物有著莫名所以的堅持,並且是不被贊賞的堅持。導致周圍的人都相當抓狂的行為。
當壹個人非常的無聊、非常的無趣、非常的認真、而產生壹些異於常人的行為,導致周圍的人都相當抓狂的行為,或指人做事畏縮、不幹脆即稱之為龜毛。也可以指人做事壹點都不果斷、出爾反爾、拖拖拉拉,超完美主義者、雞蛋裏面挑骨頭、過度拘謹,凡事想不開,甚至怕人家占便宜的行為或個人。
“龜毛脫掉”近似於“廢話少說”,可以近似理解為東北話中的別磨嘰,稍有差別。
百度百科-龜毛